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BIM是誰的菜? (4/4)

作者: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歲次庚寅年臘月寫於臺北
承續上一篇博文《該爲BIM支付哪些代價?》

BIM是誰的菜?

整個建築案件的生命周期以行爲階段來區分,包含到投資、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等等不同的階段,它的牽涉面很廣泛,從開始規劃直到最終廢棄,整個時間跨度可能會在數十年甚至超過一百年之久,今天有些人說BIM能完美的解决那些存在已久的種種建築問題,是個很理想的東西。實際上真正運用BIM完成的建築案例不惟在這世界上數量不多,事實上其中也沒有哪一座建築物已經渡過它正常的整個生命周期,一切都是個現在進行式。

"時間"是個重要的因素,任何短期內顯現的效益和措施都必須經過長期的"時間檢驗"去驗證和落實。不可以隨口就說:『我看行!』,唯有經過檢驗才能評價它到底是行還是不行。

說得明白一點,在目前看來運用BIM以後的確可以爲投資的業主方、施工方以及設計方節省直接成本,反過來說也就是他們藉此創造了利益,這種利益當然不是雨露均沾的,從本益比來推斷是業主方與施工方獲得較多的利益,而設計方獲得較少的利益,這些都是基於建築行業當前的游戲規則裡從金錢角度的考量。可是對於整個建築行爲的最佳化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BIM是否就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目前言之過早。經過時間的考驗和沉澱以後,各個參與方彼此的相對關係如果因爲BIM的介入而發生變化,原先的游戲規則當然會跟著改變,未來的BIM生態未必就是今日我們所預期的BIM生態。

我這麽說,可能有些人不會同意我的觀點。當今我們這裡有少數公司的確利用統包(turnkey)的方式完成了一些基於BIM應用的個案。我的看法是,即使這些個案進行當中協調運作良好,但是這種集結在同一個公司內操作的方式,並非島內民間建築業體系異業分工合作的普遍性做法,而且零星個案的成功與否也不足以代表普遍化的狀態。我們對於任何制度的創建必須以能够讓最多的業者普遍化接受和應用做爲最終的目標。

當前,許多跟建築相關的業者對於BIM的應用與否,可能正徘徊於做與不做之間,此時此刻大家還是會循著原有的游戲規則玩下去。即使是用上了BIM,實質上的建築資訊模型化工作也幾乎都集中在設計階段進行,發給施工方的仍然是紙質的二維藍圖,建築業界共用的組件庫與材質庫仍然未見踪影。在設計方與施工方自身,各項整合與協同作業也尚在萌芽階段。其餘的參與方多半仍陷於被動因應的狀態,因此依照眼下的狀態來看,BIM整體的效益並非如同宣傳中所描述的願景那般美好,距離『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也還很遙遠。

建築案件運行中各個參與方所牽涉的程度深淺不同,應用BIM看起來都能獲得一些實質上的效益,同時相應的也得付出代價,收穫與付出之間能不能平衡或者怎麽去平衡,這得由參與者自己决定,別人不宜多嘴多舌的畫個大餅去指導他做出决定。

如果爲了急於推動BIM,捧著國外的所謂成功案例說我們也應該這樣那樣,這種做法沒考慮到的狀况很多,每個地區的建築環境必然會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因爲地域不同、民情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建築制度不同、設計業規模不同、營造施工能力不同…等等,這一切都使得我們這裡建築業界的生態跟國外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數碼阿叔以爲,BIM要在我們這個島上生根發芽,必然會因爲上述這些既存的差異而出現"本地化" (localized)的轉變。本地化以後的"臺灣式BIM"肯定不是洋人那一套原汁原味的東西,最後被端上桌的會是一道什麽菜,我不知道,我只想知道這個BIM會是誰的菜?

(本篇完)

5 則留言:

SR72飛翔在二萬里 提到...

就公家機關而言,BIM是無法抄到好的菜!
http://dba.bim.org.tw/DefaultInfoList.aspx

archi5 提到...

非常佩服數碼阿叔對BIM相關資訊涉獵不少, 但所作結論不敢苟同,請教數碼阿叔是否對任何BIM軟体在建築師實務上運用過?若有運用過就不應會發表如此文章,非常遺憾!BIM並非新科技,建築行業保守造成資訊運用緩慢!類比工具已過時數位工具時代已來臨, 相信無法抗拒的, 台灣建築業應勇敢面對才是正確的態度!共勉之!

Unknown 提到...

就好像手畫圖和電腦畫圖!
難到全世界用BIM軟體的事務所都是錢多的花不完或是被軟體廠商哄騙的呆子?

User 提到...

我贊同數碼阿叔的結論。雖然字面上有些消極。但是確實點出很多目前面臨的問題。"本地化"是很重要的,BIM軟體商根本只是賣軟體,也沒想說要建立本地化的系統,連基本的軟體BUG回信給軟體總公司,都石沉大海。賣軟體的都畫很美的夢想給消費者,當夢想要落實時發現軟體上的限制導致並不好使用、甚至無法用時,軟體總公司也不想去處理軟體功能缺陷的問題,使用者真的是無語問蒼天,更別談本地化了!另外文後結論後面點出建築業地域不同、民情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建築制度不同、設計業規模不同、營造施工能力不同…等等,我覺得是非常實際的問題。我覺得學者跟機關應該好好思考,接軌的問題,BIM不是萬能,在BIM軟體有些也是2D化作業,其實CAD也做得到。所以爭論是否完全使用BIM軟體做建築設計、建照送審、施工整套流程,真的沒有意義。必須要靠時間經驗累積,並不是一步登天,其他國家也是需要時間去累積的。不要一昧想說人家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而是要好好思索,如何本地化、工程各單位如何接軌;更要好好想想依照台灣建築生態到底可用BIM軟體做些甚麼、做到甚麼程度,都需要軟體商、學者、工程專業人士、建築界、使用者一起去討論、實作,才能去研擬的。

User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創用CC授權條款

文章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原創作品,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