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BIM大忽悠

BIM 大忽悠

作者 數碼阿叔 / 柏基建築師  壬辰年荷月發佈於新浪博客

【前言】

“ 那是個最美好的時代,也是個最糟糕的時代;
  那是充滿智慧的時代,也是遍地愚昧的時代;
  那是光明和煦的季節,也是黑暗陰冷的季節;
  那是洋溢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失望的冬天;
  我們不顧一切的奔向天堂,卻在不知不覺中滑向地獄。”

這是狄更斯同志寫在其《雙城記》書中的開篇文,在這裡我借來用一下,《雙城記》描述的故事背景是二百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本文跟那些陳年往事無關,我們的背景是當今的「建築信息大革命」時代。今朝是個最美好的時代,因為很多人用上了 “建築信息模型化”(BIM);今朝也是個最糟糕的時代,因為還有些人成天搞的那 BIM 卻是淪為 “忽悠”。或許是無心、或許是有意,總是因為有人忽悠,就會有人當上冤大頭,有人看得透徹,但也有人被賣了還搞不聆清自己傻在哪裡,今朝還真是充滿智慧的時代,同時嘛!就像狄更斯同志寫下的,也是個遍地愚昧的時代…。在 BIM 尚未成熟到用上了就能令我們能奔向天堂的今天,說起來即使不用或誤用也不會讓我們滑向地獄。雖然大多數人做得心誠意正,但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總是會有一些大小忽悠在建築圈子裡打轉轉搞七搞八。

BIM 這個名詞究竟代表了哪些東西,眾人的理解不同,原本就帶點爭議性,有人把它說得鋪天蓋地的複雜,也有人將它認知為就那麼一個三維模型唄!然而,就跟上館子吃飯一樣,您要的是全餐、套餐、單點,還是整了二兩生煎包外帶,吃進肚子裡都是不一樣的。其實 BIM 這東西早先沒有,也不是某人或某機構獨創的發明,而是外國建築行業面向蛻變需求,結合電腦發展的能效提升過程,逐漸積累的結果。但是 BIM 的存活是離不開電腦的,並且還得是高性能電腦,昔日當電腦硬體的運算能效尚未達到一定水平之前,相應軟體的發展也無從達標,BIM 也就不可能出現。BIM 被建築業界有系統實際應用的歲月,並沒有那些急於推展和推銷者宣稱的那麼久,也沒那麼多,就算在外國也從未普及到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地步,有很大比例的建築業者也還掙扎於用與不用之間,我們切莫迷於少數幾家同行的成功案例,而一廂情願的認為外國在 BIM 上已經普及應用了。一路下來就算是摸著石頭過河,洋人比我們先摸了好幾年,走得比我們遠,現在我們挨蹭著、跟隨著、學著做也算是不錯,總能從裡面汲取些許好處。

說白了在 2008 年以前,咱們這裡只有少數幾位先知預見了這個大未來,在為 BIM 的科普化應用奔走呼籲。有幾家軟體供應商開始營銷這類軟體,也許還有幾個機構注意到了 BIM,開始進行評估研究。加起來一共有多少,扳著指頭能數得出來。除此之外,當時建築圈子裡大多數同行正埋首搞設計搞施工,操勞於討生活,誰都沒功夫搭理那個遠在天邊的玩意兒。不惟互聯網上尚未出現專門討論 BIM 的論壇、博客之類,那時就連 Ecotect 也還姓 "S",還沒有入贅到 "A"  家,何來拿三維信息模型操作建築性能分析模擬之說,倒是很早就有同行在用 SketchUp 建模搭配 Ecotect 4.5 進行建築性能模擬分析。

但是 2008 年以後就不一樣了,隨著電腦軟硬體達到了 BIM 應用所需要的基本效能要求,加上互聯網的快速傳播擴散,很快的 BIM 就變成了國內建築業界的香餑餑,許多原本了無聲息的建築相關業者,此刻紛紛冒出來宣稱咱家已經搞了若干若干年 BIM,不然就說咱家的產品原本就是 BIM,或者宣稱咱家好幾年前早就把 BIM 用在建築項目上了….等等,似乎重演了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的場景。是否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其實也不必著心去探究,總是許多人上了馬,日後能走得遠一點比較重要。

何來忽悠?如果您感覺這事有點懸。那就先去瞭解一下 BIM 的一些特點,看看這東西跟您眼下手裡正在用的 CADD 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且看下面這段文字:

建築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是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築模型的建立。它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

相對於大家認知的傳統 CADD 而言,至少 BIM 的信息數據、三維模型載體、可視化、協調性以及模擬性等等這些部份,在傳統的二維 CADD 應用中是比較不足或匱乏的。那麼不論您是自學還是花錢上培訓班,用上了 M/R/A 字頭的軟體就算是 BIM 了嗎?非也,恐怕還有更多您得學會的東西藏在 BIM 這個名詞背後。拿那些軟體工具去構建三維模型不是什麼難事,學會操作也不很費勁,但是眾所周知的,BIM 至少不是某個單一軟體,用它也不該僅僅整了個三維模型出出圖就算了事。BIM 是一系列的應用過程 (Process) 和優化的工作流程 (Workflow),建模不是設計或施工程序的 Ending,而是要拿信息模型做為整個項目建設的樞紐,有效管理著項目建設的整個流程。

如果一味四處宣稱自己在建設項目裡運用 BIM 獲得了多大多大的效益云云,實際上對於建築信息、整合、協作、模擬、實施準則、管理、數據交換與傳遞等等卻都搞得七零八落、殘缺不全,沒法完全涵蓋上述那五項基本特點,您說這能算是沒有忽悠的成分在裡面嗎?不論是個人、機構、或是項目團隊,在宣稱自己具備十足的 BIM 競爭能力之前,是不是先搞清楚自己的 BIM 能耐 (BIM Capability) 和 BIM 成熟度 (BIM Maturity),先給自己在市場裡做好正確的空間定位,再來談其它的。

說到當前建築圈子裡有些人在搞 BIM 忽悠,講真話必然讓人聽了不爽,數碼阿叔我也沒有 "一根竹竿撂倒一船人" 的壞心眼,請諸位先進幸勿對號入座,在把槍口朝向我之前,我們可以看看搞 BIM 的洋大人怎麼說。就在去年 (2011) 夏天,澳大利亞有一位 Bilal Succar 同志他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放在他自己的 "BIM Thinkspace" 網站上。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Understanding BIM Wash》,中文意思是 "理解 BIM 的忽悠",文中對於國外建築圈子裡應用 BIM 的忽悠情況做了直白的介紹。
我花了一點時間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中文,以附註的方式加上一點點我個人的看法,在這裡分享給眾 BIMer 們。


【原帖】

理解 BIM 的忽悠
Understanding BIM Wash

作者:Bilal Succar

"BIM Wash" [1] 這個名詞,形容對 "使用" 或 "交付" 建築信息模型產品或服務提出誇大其辭的 (有時指欺騙性的) 的主張 (能力和取費)。一個犯了 BIM Wash 的單位通常會透過其旗下的工作人員、網站、項目提交以及營銷宣傳材料,對其 BIM 能耐 (BIM Capability) 提出逾越本分的取費要求。

就像之前鬧騰了多時的什麼 "綠色XX",因為市場的過度需求而出現 Green Wash 一樣。當今由於許多人認識到 BIM 工具和工作流程的價值高,加上許多業主要求把三維模型作為項目提交文件的一部分,與日俱增的需求使得 BIM Wash 在市場中得以順利崛起。

BIMwash 則是一個新近創造的單一術語,跟前述 BIM Wash 的意思是相同的。有少數的 BIM Wash 活動可歸因於圍繞 BIM 一詞本身的混亂,可能不是故意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無害的。然而,其他的活動更多是故意欺騙。許多是嘗試去出售尚未開發出來、或者遠低於客戶期望的 BIM 服務,這是千真萬確的事。

建築項目實施過程中,位於客戶端的業主必須聘請服務供應者 (建築師、工程師、承包商...) 從事專業服務,如果某些服務供應者是 "假冒成 BIM 專家" 的 "BIM 忽悠",則將對業主造成問題。實際上這些 "BIM 忽悠" 對服務供應者本身也形成問題,它們的活動等於攪渾了一池水,讓人分不清孰是孰非,這對那些投入了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致力發展 BIM 能耐並且磨煉 BIM 交付成果的真正 BIM 服務供應者將是非常不公平。

※ 數碼阿叔註解:偽冒的成本是很低的,獲益卻很高。假冒成XX專家的個人、顧問或機構他們總是會想著,先把服務機會搞上手,之後嘛…"腦袋過了身子大概也過得去",接下去就拿這些建設項目來練兵唄!且戰且走,萬一捅出了什麼樓子,那時生米早已煮成了熟飯,至多不濟拍拍屁股走人,賺了銀子也賺了經驗 (即使是失敗的經驗)。其實這種事情屢見不鮮,因而建築圈子裡就會經常聽到「如果早知道…那我就會…」的說法,說這種屁話的多半是位於客戶端的業主,如果不是人品問題、不是帶有想佔便宜的貪嗔癡,當然不會做錯選擇而在事後發出悔恨的抱怨,有錢難買早知道嘛。然而經由偽冒和誇大其辭去拿項目確實是不應該的,也不能當成市場潛規則來對待,因為就是這種忽悠存在,擾亂了市場秩序和行情,受害的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整個建築圈子。

定義 BIM 忽悠 (Defining BIMwash)


BIMwash 這個名詞源自於 Whitewash,這個 Whitewash 原意是指「一種廉價的白色塗料或石灰粉塗層,用於快速給各種各樣的表面抹上一層均勻整潔的外表」(※ 咱們稱為 "四白落地")。比喻為 "粉飾太平",意味著 "掩飾或隱瞞罪惡、罪行、醜聞或假借...偏頗的數據表現,以求開脫"。(見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大英百科全書 2003 年版)

※ 數碼阿叔註解:Wash 用在這裡並沒有對等的中文詞匯,但是卻有個流行語可以傳神的描述這種行為:「忽悠」,因此把 BIMwash 稱之為 "BIM忽悠",確實恰如其分。

從本質上講,BIM 忽悠是企圖遮掩其缺陷 (對 BIM 的無能),同時對 BIM 能耐 (Capability) 或認證 (Credentials) 提出了一種不正確的說法。我們運用更能衡量它的定義來看,所謂 "BIM 忽悠" 就是:

"BIM Claim < BIM Competency"

對 BIM 的主張 (BIM Claim)[2],逾越了其實際的 BIM 應用能力 (BIM Competency)[3]。
也就是說,BIM 忽悠 (BIMwash) 存在於「當個人、單位或項目團隊等對其基於 BIM 的主張(能力表述和索求的報酬)[4],明顯高過以其實際能力交付結果所應得的報酬時 」。這個公式意味著為了要能準確的衡量 BIMwash 的行為,首先必須搞清楚什麼是 "BIM 應用能力" (BIM Competency)。

理解 BIM 應用能力 (Understanding BIM Competency)

"BIM 應用能力" (BIM Competency) 這個名詞,指的是可交付一整套 BIM 服務的能力和它們相應的要求。所謂 "勝任 BIM" (BIM-Competent) 它是一種標簽,可以適用在不同的規模上,包括面向個人 (建築師、工程師、項目經理等...)、單位、或者項目團隊。

※ 數碼阿叔註解: Competency 這個字本身具有 "競爭力" 的含義,表示跟其他同等級個人 (或單位、團隊) 之間就某項工作技巧、熟悉情況、知識含量等等的程度差別。因此把 BIM Competency 稱為 "BIM應用能力" 似乎比較妥當,有別於 "BIM能力" 這種比較含混不清的說法。並且在英文中 Competency 應用能力、Capability 能耐、Ability 能力,三者各有所指,不要搞混了中文的意義。
  • 勝任 BIM 的個人」(BIM-Competent Individual) 是指擁有足夠 BIM 的技能、知識和經驗的個人 (Individual)。例如能勝任 BIM 的工程師,並非僅僅利用 Revit、DP 或 Tekla 等軟件工具去產生 "富含數據" 的三維模型而已,而且還能適時的進行各種工作,並且遵循高標準交付成果。
  • 勝任 BIM 的組織」(BIM-Competent Organization)[5]是指一貫交付全系列高品質 BIM 成果與服務的組織 (或稱機構、單位)。注意所謂 "一貫交付" 指的不是 "能夠交付" [6],這裡強調的是持續的工作狀態。勝任 BIM 的組織並非僅僅是掛靠著一些能勝任 BIM 的個人,而是以他們為核心,圍繞他們提供充足而全面的管理制度、實施準則、和應有的工作支持。
  •  「勝任 BIM的項目團隊」(BIM-Competent Project Team) 是一個有組織的協同工作群體,除了包含能勝任 BIM 的個體以外,還 "已經具備" (※注意原文是指從過去就具備) 必要的成功實踐經驗,通過共同的實施準則、協作制度 (Collaborative Systems) 與優化的工作流程,聯手交付全系列 BIM 服務 / 成果。
※ 數碼阿叔註解: 由此看來,想要成為應用 BIM 的適任者,除了具備完整的應用理論知識,首先得熟悉建模軟件操作,必須清楚瞭解現有的軟件功能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只動嘴不動手是不行的。並且如果僅僅是利用軟件工具產生信息不足或者不帶信息的三維模型,那麼甚至連 "勝任BIM" (BIM-Competent) 的條件都搆不上。
"Competent" 這個字包含了 Qualified (勝任、合格、熟手) 以及 Capable (能幹、得力) 這樣的的含義,指的是具備了常態性操作的熟練和足夠的實務經驗。因此 BIM-Competent 跟 BIM-Ready (備便使用 BIM) 兩者有本質上的差異,最大的差別在實務經驗的磨練上,舉凡從書上學到的、別人分享的那都不叫經驗,一切都得自己下功夫親身歷練,涓滴積累,才能算是 BIM-Competent。

言歸正傳,使用上述有組織的 "尺規",我們簡要地探討幾種典型 "對 BIM 服務提出不合理的主張" 或稱為 "BIM 忽悠" 的原型。

(一) 個人的 BIM 忽悠 ( Individual BIMwash)

個人 (Individuals) 的服務對象通常是組織或項目團隊,個人對其 BIM 應用能力提出不合理的主張 (※宣稱的能力與報酬),這在招聘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個人到那些需要某種 BIM 應用能力的機構去求職時——可能宣稱自己具有優秀的 BIM "技能" 或顯著的 BIM 工作經驗。這些主張在求職者提交的簡歷中或招聘機構的推介中都看得到、或在面試室的範圍內不厭其煩的聽得到。對於這樣的主張,接下來可能被證明真的是物有所值,但往往不是,有許多最終被證明是充斥著雕蟲小技和不準確性。
那些位於 "BIM 忽悠" 接收端的項目領導人往往事後能作證說,在招聘過程中聲稱他/她精通 BIM 的這樣一個新兵,上崗之後竟然是效率低下,甚至使得整個團隊在交付成果的關鍵階段[7]因此被逼著拖慢了進度。

(二) 組織性的 BIM 忽悠 (Organizational BIMwash)

組織 (Organization, 或稱為機構、單位),再延伸即為項目團隊 [8]。這類忽悠者在想要贏得(或滿足) 客戶時,以及想要爭取新的項目或合作夥伴時,可能會宣稱他們具有優越的 BIM 應用能力,這類主張在那些市場營銷材料 (包括網頁、簡報、能力陳述…等等) 裡特別盛行,尤其是在那些項目意見書裡,"BIM" 這個名詞已遭大客戶鬆散的嵌入招投標的要求或類似的文件中,也因此給出了需求性。
在數不清的情況裡,那些公開宣稱他們 "BIM的領導地位" 和 "優越的 BIM 能耐" 的組織,已經證明其常常是缺乏基本架構去交付一種合理品質的 BIM 產品[9]或服務[10] 。

(三) BIM忽悠的其他犯行者 (Other perpetrators of BIMwash)

除了服務提供商 (Service Providers)[11]之外,典型的核心人物——BIM 忽悠,還以下列的面貌出現[12] :
  • 軟體開發者和他們的經銷商們,誇大特定工具的好處,或聲稱他們的產品是 "一個全方位的 BIM 解決方案"。
  • 要求提供 BIM 產品/服務的客戶/業主們,他們可能還不明白,等到交付給了他們以後,他們得到的並不包括妥善的運用和維護的內部能耐。
  • 通過諮詢者的 "BIM 忽悠",以及在 BIM 實施過程上誇大他們服務影響的顧問們。

BIM 忽悠的四個級別 (The four levels of BIMwash)

並非所有的 "BIM 忽悠" (BIMwash) 都具有相同的力度。輕微形式的不合理 BIM 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無害的,而其他可就算是惡意的和破壞性嚴重的。為了幫助打擊 BIM 忽悠,得要辨別它的四個不同層級 [13]:

第 1 級:混亂或非故意的 BIM 忽悠
 (Level 1: CONFUSION or Unintentional BIMwash)

不理解 BIM 的過程與協議,或者認為 BIM 就跟 CAD 差不多,對基本模型交換和以模型為基礎的協作觀念混淆不清,甚至把模型伺服器(Model Server)跟檔案伺服器 (File Server) 或文件管理系統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都混淆在一起,搞不聆清。
那些尚未理解 BIM 概念的多層含義的人,可能會在無意中混淆他們自己、他們的客戶、以及項目的合作夥伴 (見下圖 1)。

圖 1、BIM 忽悠的第一級,X 和 Y 混淆不清

第 2 級:經驗不足或低等程度的 BIM 忽悠
 (Level 2: INEXPERIENCE or Low-Level BIMwash)

當 BIM 交付的結果跟設計要求之間兜不攏時,或者僅有某些 BIM 交付結果 (容易實現的) 與設計要求之間的連結能被理解時,此刻 "BIM 忽悠" 就因經驗不足而表現出來。
他們經常顯現出來的是把很基本的 BIM 交付結果 (諸如協調一致的圖紙或者以模型為基礎的衝突檢測) 當成是尖端的創新而全力推展。

由於缺乏實踐經驗,對這類 BIM 應用者而言,BIM 就像一座冰山,BIM 的要求/可交付結果只有很小一部分看得到,而大部分仍然隱藏在表面以下(見圖 2)。
這種缺乏經驗,在一個過度樂觀的營銷部門的手中,就會生成顯著的 "BIM 忽悠"。
BIM 忽悠的第 2 級,看到了少許,沒看到的更多
(BIMwash Level 2, seeing SOME and missing MANY)

※ 數碼阿叔註解:當前有些單位運用那些三維建模軟件的目的,可能僅限於根據完稿的二維施工圖紙建立三維模型,然後利用軟件經由三維模型進行衝突檢測了事。從實用層面來看,的確獲得了減少錯誤的效益。但是操作那些三維建模軟件跟應用 BIM 是兩碼事,運用的目標以及深度、廣度皆有所不同,不宜混為一談。如果據以宣稱自己這是應用 BIM 的實踐項目,未免……

第 3 級:誇大其辭或稱中等程度的 BIM 忽悠
 (Level 3: EXAGGERATION or Mid-Level BIMwash)

這一級是指他們的 BIM 應用能力 (BIM Competencies) 實際上是存在的,但是蓄意推進到遠超過他們實際的能力水平。就好像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中,還特別穿插一些好萊塢特效在上面 (見圖 3)。
說一個誇大其辭的例子,在一個全國性的實踐項目中,通過其對 BIM 能耐的陳述、網站或博客等等宣傳手段,聲稱擁有豐厚的 BIM 應用能力,實際上他們卻是個只做過少數項目的地方性團隊,僅能部份達成指標。

BIM 忽悠的第 3 級,膨風到不成比例
(BIMwash Level 3, blowing things out of proportion)

第 4 級:錯覺或稱嚴重的 BIM 忽悠
(Level 4: ILLUSION or Severe BIMwash)

這是當 BIM 競爭能力的故事等同純屬虛構時。這種類似於印度寶萊塢電影中的情節 (所有的歌曲和舞蹈都是豐富多彩的,並且把場景表現得很有趣),但實際的故事中從來沒有、並且可能永遠不會是真實的!
當一個 pre-BIM 服務供應商冒充能高度勝任 BIM 的專業者,競標成功並且獲得一個規定要用 BIM 的大型項目[14],在 “BIM 忽悠” 的錯覺下,真實的能耐和嚴重的無能是難以區分的。

BIM 忽悠的第 4 級,推展不存在的東西!
(promoting what does not exist!)
(Deception 欺騙 / Misrepresentation 誤傳)

總結 (In Conclusion)

就像在此之前的 "綠色忽悠" (Greenwash) [15] 一樣,"BIM 忽悠" (BIMwash) 預計會在市場裡增殖擴散,這主要是由於要求以 BIM 交付結果的大客戶數量爆增。在缺乏獨立評估/認證的情況下,給了 "BIM 忽悠" 們絕好的機會,藉著運用「對 BIM 能耐的創造性說詞」,讓那些實際上得來不易的真正 BIM 應用能力變得難以區分真假,使得建築市場發生扭曲。因此,要檢測出 "BIM 忽悠" 首先重要的一步是要認清它的搞法,才能循跡叫他們現形。作者 (Bilal Succar ) 在未來的 BIM 文集裡,將描述幾種方法跟它鬥爭,並且就長遠而言——抵消 BIMwash。


原帖註解

[1] 本博客文章是在澳大利亞的 RTC 於 2011年 發佈 BIMwash 參考資料的延伸。根據收到的反饋評論,這個主題涵蓋了兩三個帖子。
[2] BIM 的主張 (BIM Claim) 是個人、單位或項目團隊選擇公開標識其 BIM 應用能力的程度。
    (※ 這裡說的 "主張" Claim,指的是宣稱的工作能力和因此等價要求的報酬)
[3] BIM 應用能力 (BIM Competency) 是結合了 BIM 能耐 (Capability) 和成熟度 (Maturity) 的一個術語。
    BIM 應用能力可以用於描述個人、單位以及項目團隊。
[4] 如果 BIM 的主張 < BIM 的應用能力,則錯過了市場機遇!
[5] 這也適用於組織 (單位) 和群組 (一個組織內的小的群體)。
[6] BIM-勝任 (BIM-Competent) 組織和BIM-備便 (BIM-Ready) 組織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BIM-備便組織是那些有能耐交付高品質的BIM產品/服務,但尚未獲得必要的實踐經驗。
[7] 雖然個人的 BIM 主張很容易檢測,提供招聘/面試是 BIM 的主管,仍然常見的是招聘機構不評估應徵者的 BIM 應用能力 (BIM Competency),他們應該越嚴格越好。
[8] 例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聯合提交一個項目的標書或參賽作品。
[9] 採樣的準則:協調良好的基於物件的模型,免於建模誤差,可施工性,必要數據的豐富程度,按正確的詳細等級建模,優化模型大小/性能,在一致/標準的基礎上的命名架構......等等。
[10] 採樣的準則:架構良好的 BIM 執行計劃,由知識淵博的高級工作人員推動,以及清楚的認識到 BIM 在可適用的標準和合同承諾裡的優勢和局限性......等等。
[11]  AEC 的服務供應商是指那些向客戶提供設計和施工服務的:建築師、工程師、承包商、項目經理等等。
[12] 作者故意留下了一個國際小組,積極推動解決幾乎所有行業毛病的 BIM 方法......你能辨識該群組?
[13]  BIM 忽悠的級別係用作一種能耐和成熟度 (Capability Maturity) 度量標準,同時在描述BIM忽悠行為的混合情況時使用 BIM 忽悠的型態。
[14] 這是個真實的例子。
[15] 綠色忽悠 (Greenwash) 是對環保認證提出的不合理主張 (能力宣稱與取費)。

(全文完)

創用CC授權條款

文章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原創作品,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