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模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模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BIM是誰的菜?(2/4)

作者: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歲次庚寅年臘月寫於臺北
承續上一篇博文《BIM來也!我就是路我是光》

誰從BIM裡獲取了效益?

BIM看起來不錯,在工程建設中實施了BIM以後,對參與的各方都有好處。雖然天下沒有只賺不賠的行業,操作得好,賺錢;操作得不好,賠錢;願賭服輸,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切都在於主其事者的企圖心和準備好了沒有。那麽應用了"BIM"以後能爲各個參與者帶來哪些效益(包括利益)呢?

(1) 投資的業主
•有效的控制預算成本,花費最合理的費用把房屋建造起來。(不該是最少!)

•有效的控制工程進度,在最合理的期限內把房屋建造起來。(不該是最短!)

•有利於規劃資金流程,能比較精准的管理資金進出的時程。

•有利於提升房屋價值,在社會觀感上對業主的經營地位與房屋價值都有助益。
應用了BIM的建築行爲,應該能比較容易的幫助業主達成資金投入率合理化、報酬回收率最大化的目標。

(2) 建築設計團隊(建築師/專業技師等)
•把建築設計體現在單一的三維模型上。
從單一模型産生平面、立面、剖面以及細部詳圖,最大程度的减低圖面不一致的可能性。這並非BIM獨有之處,一般經由三維模型進行建築設計的工具都能辦得到,然而應用這些BIM工具軟體目前可以先行生成所需的各種圖面嵌附在模型裡,跟隨著模型同步深化和修改。

•把相關的建築資訊嵌附在模型的各個物件上。
這是BIM的精華所在,使用三維模型把往昔設計圖、說明書、材料清單...等等格式不同的建築資訊整合在一起,提升整體的應用效率。同時避免了像從前那樣在一大堆圖面中次第輸入標註、詮釋、跨圖面指引詳圖與說明的麻煩與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對於設計者與施工者來說,能節省時間意味著能降低成本。
•减少大量對圖面檢查、除錯與核對的時間。
對設計者來說,出圖前仔細核對圖面與除錯是應盡的責任同時也是比較頭疼的問題,不但得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並且,偶有遺漏之處就會被人說成是普遍發生的現象。應用BIM把圖形直接鏈接在模型上,跟隨著模型同步更改,能爲設計者在核對圖面與除錯上節省大量的時間。

•改圖或變更設計內容直接在模型上作業。
直接在三維模型上修改,不再需要逐張圖面分別修改,消除漏改的可能性。

•對"建築設計"裡形式、風格的建立無所助益,但是對"製圖"操作的效率幫助甚大。
建築設計思想層面的內涵取决於建築師腦海中的設計思維,這是電腦永遠無法取代的。要用做建築設計推演工具,軟體必須具有親和性很高的人機界面,可以像建築師手持鉛筆勾勒草圖那般跟腦海中的思維同步推演。但是當前這些BIM建模軟體,其人機界面的操作方式仍然延續傳統CAD軟體所需的精確輸入與計算,時時干擾設計構思的推演過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不適於拿來直接操作設計,但是三維模型整合圖形的功能,在設計後期却是一種整體效率很高的工具。

(3) 營造施工者
•從設計單位獲得的BIM施工圖其內容的錯誤與遺漏會比較少。
即使應用了BIM,完全無錯誤是不可能的,但是减低了因爲除錯或增補遺漏導致對施工程序的干擾和對工期的耽擱。

•準備根據傳統的二維施工圖自行創建三維資訊模型用於施工。
如果上游的設計者並沒有應用BIM完成施工圖說,具備BIM操作能力的營造施工單位可以自行創建三維資訊模型用於施工階段,從中獲取的實質效益將大於軟硬體與教育訓練的投資成本。

•根據BIM的建築資訊模型,建立切合實際進度能力的合理施工期限與工程施作程序。
切合實際的工程期限必須由施工廠商參照自身的施工能量,考量自身資金調度能力與業主分期支付工程款的能力,甚至包括長期氣象預報等等因素,藉此自己編製。在設計階段擬定的施工日程,通常是根據一切都理想的狀態,很可能會偏離實際狀况,施工者不能直接拿這種日程做爲工程期限施作。

•直接從模型"存取"詳細的建築資訊。 
所有跟建築物相關的資訊都整合在單一的三維模型上,施工階段所有應用到的資料都能從模型上直接讀取,並且在施工階段持續更新建築資訊模型。

•以三維模型替代紙質施工藍圖,提升工程施作的精確度。
在工程施作前藉由三維模型進行模擬施作與安裝,可以大幅提升施工的精確度。

(4) 建築材料與設備供應廠商
•提升建築材料産品銷售商機。
建築材料供應廠商建立包含材料資訊的産品電子型錄,提供到"共用材料庫"存放,讓應用BIM的設計者直接從共用材料庫中選擇使用。這麽做能讓建築材料供應商開啓另一種有效率的銷售管道。

•提升建築設備産品銷售商機。
建築設備供應廠商建立産品的新型電子型錄,包括嵌附産品資訊的組件(三維的模型),提供到"共用組件庫"存放,讓應用BIM的設計者直接從共用組件庫中選擇使用。相同的也開啓有效率的銷售管道。日後當BIM被建築業界普及使用的時候,設備供應商如果未能提供嵌附産品資訊的"建築構件模型"(BEM)可能就此失去被設計者採用的機會。

•在建築業界共用材料庫和共用組件庫尚未成立之前,這些電子型錄將由廠商直接提供給各個應用BIM的設計團隊使用。

(5) 建築物的使用者
•應用嵌附的建築性能資訊,讓使用者能更有效率的控制室內空間環境品質。

•從三維模型獲得準確的産權面積資料。

•藉由建築資訊模型能使得建築物在使用階段的"中期更新"具體化以及制度化。

(6) 建築物的物業管理者
•可以獲得準確的建築物施工圖,作爲執行物業管理的參考藍圖。

•利用三維模型可以明確知道建築物內外所有管綫、閥門的佈設位置以及所有管綫與設備的規格。對於建築物的設備管理和常態性維修過程有很大的幫助。

•在建築物維修保養和中期更新的時候,從三維資訊模型上可以直接查閱建築物使用建築材料的資料,也可以查閱建築物內外各種設備與設施的規格、型號、廠商的資訊。

(7) BIM工具軟體業者
•藉著推廣建築資訊模型化,軟體業者可望大幅度提升軟體的銷售率。如果再加上不斷更新版本,能獲利更多。

•藉由設計者所建立特定格式的三維模型,軟體業者可以設置地區性伺服器,經由網際網路提供建築性能分析、成本估算與能耗計算等,從銷售雲端服務獲利。

未完,接續下一篇博文【BIM是誰的菜?】(3/4):《該爲BIM支付哪些代價?》

BIM是誰的菜?(1/4)

作者: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歲次庚寅年臘月寫於臺北

BIM來也!我就是路我是光

當前,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如果誰想要扮演推手的角色,想要順利推動一種革命性的新工具或者新技術,光憑著四處宣示美麗的願景是絕對無法達成目標的。經過了金融海嘯和景氣持續低迷以後,大家都學會了秉持著守成不易的想法,行事變得保守因循,要求他們一下子改弦更張棄舊迎新,結果必然是沒人理你。因此最爲可行的方式就是把那些跟目標領域裡相關聯的一攬子協同作業單位統統都拖下水,告訴他們只要能跟著我走(follow me),今後大家就能耕者有其田,不再食無魚出無車。最好再搞個幾次論壇,找來幾位專家爲此背書,或弄幾件成功的案例(case study)來演示一番,顯現出在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裡真能有光明的前途和足够的利潤。

BIM亦如是,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的建築業界一直廣泛的運用PC級的二維CAD軟體作爲共同的製圖工具,迄今已經將近30個寒暑。雖然把這些二維CAD軟體應用在建築設計中的時候,因爲其本身的人機界面親和性先天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點(關於這一點那些軟體公司多半不會承認的),使用的人雖然不甚滿意但還可以接受,建築業自動化的理想也就在小部份自動、大部份手工的狀態中沿用至今,多年下來大家也習以爲常,並且已經發展成建築業中相關各專業間共同遵循的一套游戲規則。

最近這幾年,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忽然冒出來一個叫做BIM的東西,有人說它是將零散的建築資訊經由"模型化"(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整合在一起,有人硬說它指的是一種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哪!推銷BIM的人說它是個好東西,是當前武林中傳聞的倚天劍屠龍刀,它的橫空出世將能解决目前建江湖中所存在的一切問題,化解所有的難題和矛盾。這個被說成震驚武林轟動萬教的神兵利器體現在新一代的CAD工具軟體上,賣軟體的公司說這是一種具備實現BIM能力的工具軟體,好東西當然得賣個好價錢,但是一定得讓掏出銀子買這種軟體的人感覺到物超所值,你說是吧?

暫且不論BIM是工具技術還是行爲觀念,根據數碼阿叔我這幾年來對BIM的粗淺認識,我也認爲用上BIM能有機會爲建築業界解决某些既有的"歷史遺留問題"。但是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東西,許多能給我們帶來效益的措施和做法都可能在一些環節中産生副作用,重要的是我們得事先瞭解隱藏在這裡面的一些不足之處,才能有效的防杜或者適時的進行彌補。實際上,比較完整的BIM概念和整合性操作方法,是在晚近的四五年間出現的。在此之前,這麽多年以來即使沒有這個所謂BIM可資運用,我們的建築業界照樣把都市搞得高樓林立,因此在本質上這個BIM並不存在非我不可的必然性,只是藉著BIM可以讓我們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那些被BIM業者所一再拿出來强調的什麽圖面不一致的失誤…等等現象,凡是真正在建築行業的第一綫工作過的人都很清楚,會發生這種狀况多半是設計者在出圖前沒有仔細核對圖面,所以設計者自己本身要擔負相當的失察責任,不能推說是人力所不能及的狀態。至於施工時無法掌握工期或者錯誤返工…等等問題,負責施工的營造廠在開工前製作施工計劃時,有責任根據自己的施作能力合理的制定相應的工期。同時施工者必須在施工前仔細讀圖,確實瞭解工程的每一處細節(俗話說把圖吃透),如果真的能貫徹這一點,圖說中有任何不一致、遺漏或錯誤的地方此時將無一遁形,應該向設計方要求厘清或者要求解釋。該怎麽做才能避免錯誤返工或者耽誤工期,這些都跟施工者的經營成本息息相關的,不宜概括承受或者一推了之,難道身爲一個負責任的專業施工廠商,會在沒有規劃施工細節的情况下就冒然去施作嗎?因此,對於發生錯誤返工這種情況,實際上雙方都有責任,相互推諉是不好的。

制度上並非沒有過濾的機制,如果該要把關的人能負責盡職,當然能避免掉很多不該發生的狀况。然而,人事!人事!只要有"人"摻和在裡面必然會有"事",任何團體裡總是有人夾在裡面打混的,否則也不會有機會讓人拿這些狀况來說事。許多個別事件的事後卸責之詞在今天被有意放大並且說成是一種普遍現象,拿這些用做推廣BIM的重要理由,我認爲這種心態不可取。

我不禁想問問,在運用了BIM之後,是否就能避免設計中的錯誤遺漏,是否就能保證上述這些問題不會再發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啦!)

一座建築物從開始規劃一直到最終拆除廢棄,在這整個建築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當中牽涉到很多不同參與方,他們之間有的搭台有的唱戲,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我的看法,真正能讓他們參與並且應用BIM的驅動力只有一個"錢"字,希望經由BIM能節省成本並且獲取最大的利益,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嗎?

未完,接續下一篇博文【BIM是誰的菜?】(2/4):《誰從BIM裡獲取了效益?》

創用CC授權條款

文章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原創作品,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