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BIM是誰的菜? (4/4)

作者: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歲次庚寅年臘月寫於臺北
承續上一篇博文《該爲BIM支付哪些代價?》

BIM是誰的菜?

整個建築案件的生命周期以行爲階段來區分,包含到投資、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等等不同的階段,它的牽涉面很廣泛,從開始規劃直到最終廢棄,整個時間跨度可能會在數十年甚至超過一百年之久,今天有些人說BIM能完美的解决那些存在已久的種種建築問題,是個很理想的東西。實際上真正運用BIM完成的建築案例不惟在這世界上數量不多,事實上其中也沒有哪一座建築物已經渡過它正常的整個生命周期,一切都是個現在進行式。

"時間"是個重要的因素,任何短期內顯現的效益和措施都必須經過長期的"時間檢驗"去驗證和落實。不可以隨口就說:『我看行!』,唯有經過檢驗才能評價它到底是行還是不行。

說得明白一點,在目前看來運用BIM以後的確可以爲投資的業主方、施工方以及設計方節省直接成本,反過來說也就是他們藉此創造了利益,這種利益當然不是雨露均沾的,從本益比來推斷是業主方與施工方獲得較多的利益,而設計方獲得較少的利益,這些都是基於建築行業當前的游戲規則裡從金錢角度的考量。可是對於整個建築行爲的最佳化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BIM是否就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目前言之過早。經過時間的考驗和沉澱以後,各個參與方彼此的相對關係如果因爲BIM的介入而發生變化,原先的游戲規則當然會跟著改變,未來的BIM生態未必就是今日我們所預期的BIM生態。

我這麽說,可能有些人不會同意我的觀點。當今我們這裡有少數公司的確利用統包(turnkey)的方式完成了一些基於BIM應用的個案。我的看法是,即使這些個案進行當中協調運作良好,但是這種集結在同一個公司內操作的方式,並非島內民間建築業體系異業分工合作的普遍性做法,而且零星個案的成功與否也不足以代表普遍化的狀態。我們對於任何制度的創建必須以能够讓最多的業者普遍化接受和應用做爲最終的目標。

當前,許多跟建築相關的業者對於BIM的應用與否,可能正徘徊於做與不做之間,此時此刻大家還是會循著原有的游戲規則玩下去。即使是用上了BIM,實質上的建築資訊模型化工作也幾乎都集中在設計階段進行,發給施工方的仍然是紙質的二維藍圖,建築業界共用的組件庫與材質庫仍然未見踪影。在設計方與施工方自身,各項整合與協同作業也尚在萌芽階段。其餘的參與方多半仍陷於被動因應的狀態,因此依照眼下的狀態來看,BIM整體的效益並非如同宣傳中所描述的願景那般美好,距離『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也還很遙遠。

建築案件運行中各個參與方所牽涉的程度深淺不同,應用BIM看起來都能獲得一些實質上的效益,同時相應的也得付出代價,收穫與付出之間能不能平衡或者怎麽去平衡,這得由參與者自己决定,別人不宜多嘴多舌的畫個大餅去指導他做出决定。

如果爲了急於推動BIM,捧著國外的所謂成功案例說我們也應該這樣那樣,這種做法沒考慮到的狀况很多,每個地區的建築環境必然會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因爲地域不同、民情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建築制度不同、設計業規模不同、營造施工能力不同…等等,這一切都使得我們這裡建築業界的生態跟國外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數碼阿叔以爲,BIM要在我們這個島上生根發芽,必然會因爲上述這些既存的差異而出現"本地化" (localized)的轉變。本地化以後的"臺灣式BIM"肯定不是洋人那一套原汁原味的東西,最後被端上桌的會是一道什麽菜,我不知道,我只想知道這個BIM會是誰的菜?

(本篇完)

BIM是誰的菜?(3/4)

作者: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歲次庚寅年臘月寫於臺北
承續上一篇博文《誰從BIM裡獲取了利益?》

該爲BIM支付哪些代價?

在建築案件裡應用BIM,看起來似乎對每一個參與者都有利益。然而,BIM絕對不是那種"花錢不多,樂子不小"的東西,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獲得利益當然得付出代價啦。爲了得到應用"BIM"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在建築案件中的各方參與者總得付出一點"好處費"。看不破這一點,那就別去摻和BIM,還是老實一點將就著使用現在的二維CAD圖形繼續玩下去,房屋總是蓋的起來的。

(1) 投資的業主
•需要聘請真正對BIM內行的專案經理和工作人員。
爲了執行BIM業主端的操作,業主必須聘請對BIM真正內行的專業人員,代爲操持跟BIM相關的計劃、協調與檢驗事務,才能順利的運作BIM。

•因實施BIM所支付的作業成本得合理的提高。
應用建築資訊模型化的作業成本必將高於傳統的二維CAD圖形作業成本,給付設計團隊的酬金必然得相對的合理提高。業主方一定要正確的認知一個事實,BIM不是便宜擱大碗或不花錢就能得到的東西。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便宜無好貨,這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如果業主不能體認到這一點,那麽他是玩不起BIM的。

(2) 建築設計團隊(建築師與專業技師等)
•需要持續學習一系列跟應用BIM相關軟體的操作。
想要應用BIM,首先必須有個清楚的認知,只憑一套CAD軟體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需要學習一系列跟應用BIM相關軟體的操作,並且建立新的作業方法與工作流程。

•應用BIM必須具備協同作業的觀念和嫻熟的操作能力才能建立生産力。
設計團隊的成員(建築師與專業技師們)都得建立相互協同作業的架構,並且要能嫻熟的運作平行作業的工作流程,才能建立並且維持高效率的生産力。

•對電腦硬體的投資會持續增加。
當建築案件的規模擴大時,用於運行BIM相關各個軟體的電腦硬體也將隨著進行更新或提升性能。那些嵌附了完整建築資訊的三維模型,模型檔案變得龐大而且模型內容變得很複雜,想要流暢的在電腦上運行,那麽對電腦硬體處理能力的要求就不是宣傳中那麽低階了,通常都得找尋市場上PC工作站級那種高速電腦來運行。(建築設計的範圍很廣,不是只弄些小變電機房或低層雙併公寓而已,如果只搞那種小東西,又何需BIM呢?)

•跟BIM相關的各種軟體的投資會持續增加。
軟體業者每年都發行一次要收費的更新版,幷且改變模型檔案的版本相容性,讓既有的使用者不得不再度付費跟隨著升級。軟體業者常常會用擠牙膏的方式,每次更新版本裡只增加了少許新功能,延續軟體的生命周期。由於版本間的相容性問題,軟體使用者不得不跟著升級更新。

•團隊成員間的協同作業磨合期將影響生産力。
當設計團隊的組成成員(建築師與各專業技師們)發生變動時,在新加入成員與團隊的協同作業磨合期間,團隊的生産力將因而受到影響。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成本會不斷增加。
當工作人員離職或新進變得頻繁的時候,教育訓練的成本與生産力提升不見得能掛鈎,也使得教育訓練會成爲常態性進行的工作。

•創建組件與建築材料資料庫以及更新維護資料庫的成本隨時間增加。
當前我們的建築業界對於本地化的共用組件庫與建築材料庫的支援力度很低,要深入應用BIM就必須自己創建足够的"建築構件模型"(BEM)以及建立一個組件資料庫使用,並且得自己設法持續進行維護與更新。

•有關應用BIM所增加的設計酬金比率、爲特定專案自訂組件的智慧財産權歸屬目前都還是講不清楚的問題。

(3) 營造施工者
爲了能在施工過程裡完整的發揮BIM帶來的效益,施工者應該改變傳統上只按圖施工其他一概不理的被動心態,爭取拿到並且應用這種三維資訊模型用做建造的主要對照樣本,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主導工程合理的進行。

•組織具備BIM操作能力的專業人員,對電腦軟硬體和專業人員教育訓練的投資。

•建立基於BIM的新作業方法和流程,把跟模型的互動關係加進施工程序中。

•如果位於上游的設計單位並沒有把BIM應用在設計圖說中,營造施工者可能得自己進行建築資訊模型化,在營造施工階段爲自己創造工作效率和經營利潤。

(4) 建築材料與設備供應廠商
當BIM被建築業界普及運用的時候,創建一個本地化、非營利性質的"共用資料庫",可以促成我們這裡本地供應商的銷售商機。因此建築材料與設備供應商們一定要體認到共用資料庫的重要性,日後凡是未被共用資料庫收錄的建築材料和建築設備産品,可能就將失去被BIM操作者選用的機會,從而失去在這個領域裡的競爭力。即使不存在共用資料庫,各個設計團隊自行構建的資料庫依然左右著建築材料與建築設備的選用權。

由於共用資料庫的管理者只管收集、分類、保存與更新廠商提供的産品資料檔案,提供各個設計團隊查閱或下載使用,本身並不參與製作。因而:

•建築材料供應商得持續提供其最新的建材資訊電子檔案給共用建材資料庫。

•建築設備供應商得持續提供其設備最新資訊模型電子檔案給共用組件資料庫。

•廠商可能得額外投入成本自行製作或者委托別人代爲製作符合資料庫要求的各種格式"建築構件模型"(BEM)和建材電子型錄。

(5) 建築物的使用者
•購屋者可能會因爲購買經過BIM加持的新建成房屋而額外多付出房價
這個社會上消費者永遠是弱勢的群體,跟生産者相比,消費者獲得的産品訊息經常是被動的、片面的以及經過包裝的。因而在房屋市場中購屋者雖然人口數衆多,也容易受廣告包裝左右其表面價值,爲購買應用了BIM建造的房屋而多付出費用。

(6) 建築物的物業管理者
•對電腦軟硬體與操作人員教育訓練的投資
如果建築物的物業管理者要利用三維的建築資訊模型做爲維修管理的載台,那麽物業管理者除了得裝備能够讀取模型檔案的相關電腦軟硬體,同時也得配置能操作BIM工具軟體的人員。

(7) BIM建模工具軟體業者
•高昂的軟體售價、密集的付費更新策略,直接影響到使用軟體的群衆中合法使用者的比率,使得軟體業者的獲利率降低。

•軟體更新時間的壓力以及追隨硬體提升性能的壓力使得軟體開發成本提高。

•雖然開發BIM建模工具軟體的業者目的是銷售,並沒有義務爲軟體使用者建立完整而足够選用的建築構件資料庫。但是軟體業者藉著推銷軟體之便,扮演推手的角色,推動或協助創建一個完整的本地化共用資料庫,當能更有助於推銷軟體。

未完,接續下一篇博文【BIM是誰的菜?】(4/4):《BIM是誰的菜?》

BIM是誰的菜?(2/4)

作者: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歲次庚寅年臘月寫於臺北
承續上一篇博文《BIM來也!我就是路我是光》

誰從BIM裡獲取了效益?

BIM看起來不錯,在工程建設中實施了BIM以後,對參與的各方都有好處。雖然天下沒有只賺不賠的行業,操作得好,賺錢;操作得不好,賠錢;願賭服輸,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切都在於主其事者的企圖心和準備好了沒有。那麽應用了"BIM"以後能爲各個參與者帶來哪些效益(包括利益)呢?

(1) 投資的業主
•有效的控制預算成本,花費最合理的費用把房屋建造起來。(不該是最少!)

•有效的控制工程進度,在最合理的期限內把房屋建造起來。(不該是最短!)

•有利於規劃資金流程,能比較精准的管理資金進出的時程。

•有利於提升房屋價值,在社會觀感上對業主的經營地位與房屋價值都有助益。
應用了BIM的建築行爲,應該能比較容易的幫助業主達成資金投入率合理化、報酬回收率最大化的目標。

(2) 建築設計團隊(建築師/專業技師等)
•把建築設計體現在單一的三維模型上。
從單一模型産生平面、立面、剖面以及細部詳圖,最大程度的减低圖面不一致的可能性。這並非BIM獨有之處,一般經由三維模型進行建築設計的工具都能辦得到,然而應用這些BIM工具軟體目前可以先行生成所需的各種圖面嵌附在模型裡,跟隨著模型同步深化和修改。

•把相關的建築資訊嵌附在模型的各個物件上。
這是BIM的精華所在,使用三維模型把往昔設計圖、說明書、材料清單...等等格式不同的建築資訊整合在一起,提升整體的應用效率。同時避免了像從前那樣在一大堆圖面中次第輸入標註、詮釋、跨圖面指引詳圖與說明的麻煩與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對於設計者與施工者來說,能節省時間意味著能降低成本。
•减少大量對圖面檢查、除錯與核對的時間。
對設計者來說,出圖前仔細核對圖面與除錯是應盡的責任同時也是比較頭疼的問題,不但得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並且,偶有遺漏之處就會被人說成是普遍發生的現象。應用BIM把圖形直接鏈接在模型上,跟隨著模型同步更改,能爲設計者在核對圖面與除錯上節省大量的時間。

•改圖或變更設計內容直接在模型上作業。
直接在三維模型上修改,不再需要逐張圖面分別修改,消除漏改的可能性。

•對"建築設計"裡形式、風格的建立無所助益,但是對"製圖"操作的效率幫助甚大。
建築設計思想層面的內涵取决於建築師腦海中的設計思維,這是電腦永遠無法取代的。要用做建築設計推演工具,軟體必須具有親和性很高的人機界面,可以像建築師手持鉛筆勾勒草圖那般跟腦海中的思維同步推演。但是當前這些BIM建模軟體,其人機界面的操作方式仍然延續傳統CAD軟體所需的精確輸入與計算,時時干擾設計構思的推演過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不適於拿來直接操作設計,但是三維模型整合圖形的功能,在設計後期却是一種整體效率很高的工具。

(3) 營造施工者
•從設計單位獲得的BIM施工圖其內容的錯誤與遺漏會比較少。
即使應用了BIM,完全無錯誤是不可能的,但是减低了因爲除錯或增補遺漏導致對施工程序的干擾和對工期的耽擱。

•準備根據傳統的二維施工圖自行創建三維資訊模型用於施工。
如果上游的設計者並沒有應用BIM完成施工圖說,具備BIM操作能力的營造施工單位可以自行創建三維資訊模型用於施工階段,從中獲取的實質效益將大於軟硬體與教育訓練的投資成本。

•根據BIM的建築資訊模型,建立切合實際進度能力的合理施工期限與工程施作程序。
切合實際的工程期限必須由施工廠商參照自身的施工能量,考量自身資金調度能力與業主分期支付工程款的能力,甚至包括長期氣象預報等等因素,藉此自己編製。在設計階段擬定的施工日程,通常是根據一切都理想的狀態,很可能會偏離實際狀况,施工者不能直接拿這種日程做爲工程期限施作。

•直接從模型"存取"詳細的建築資訊。 
所有跟建築物相關的資訊都整合在單一的三維模型上,施工階段所有應用到的資料都能從模型上直接讀取,並且在施工階段持續更新建築資訊模型。

•以三維模型替代紙質施工藍圖,提升工程施作的精確度。
在工程施作前藉由三維模型進行模擬施作與安裝,可以大幅提升施工的精確度。

(4) 建築材料與設備供應廠商
•提升建築材料産品銷售商機。
建築材料供應廠商建立包含材料資訊的産品電子型錄,提供到"共用材料庫"存放,讓應用BIM的設計者直接從共用材料庫中選擇使用。這麽做能讓建築材料供應商開啓另一種有效率的銷售管道。

•提升建築設備産品銷售商機。
建築設備供應廠商建立産品的新型電子型錄,包括嵌附産品資訊的組件(三維的模型),提供到"共用組件庫"存放,讓應用BIM的設計者直接從共用組件庫中選擇使用。相同的也開啓有效率的銷售管道。日後當BIM被建築業界普及使用的時候,設備供應商如果未能提供嵌附産品資訊的"建築構件模型"(BEM)可能就此失去被設計者採用的機會。

•在建築業界共用材料庫和共用組件庫尚未成立之前,這些電子型錄將由廠商直接提供給各個應用BIM的設計團隊使用。

(5) 建築物的使用者
•應用嵌附的建築性能資訊,讓使用者能更有效率的控制室內空間環境品質。

•從三維模型獲得準確的産權面積資料。

•藉由建築資訊模型能使得建築物在使用階段的"中期更新"具體化以及制度化。

(6) 建築物的物業管理者
•可以獲得準確的建築物施工圖,作爲執行物業管理的參考藍圖。

•利用三維模型可以明確知道建築物內外所有管綫、閥門的佈設位置以及所有管綫與設備的規格。對於建築物的設備管理和常態性維修過程有很大的幫助。

•在建築物維修保養和中期更新的時候,從三維資訊模型上可以直接查閱建築物使用建築材料的資料,也可以查閱建築物內外各種設備與設施的規格、型號、廠商的資訊。

(7) BIM工具軟體業者
•藉著推廣建築資訊模型化,軟體業者可望大幅度提升軟體的銷售率。如果再加上不斷更新版本,能獲利更多。

•藉由設計者所建立特定格式的三維模型,軟體業者可以設置地區性伺服器,經由網際網路提供建築性能分析、成本估算與能耗計算等,從銷售雲端服務獲利。

未完,接續下一篇博文【BIM是誰的菜?】(3/4):《該爲BIM支付哪些代價?》

BIM是誰的菜?(1/4)

作者: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歲次庚寅年臘月寫於臺北

BIM來也!我就是路我是光

當前,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如果誰想要扮演推手的角色,想要順利推動一種革命性的新工具或者新技術,光憑著四處宣示美麗的願景是絕對無法達成目標的。經過了金融海嘯和景氣持續低迷以後,大家都學會了秉持著守成不易的想法,行事變得保守因循,要求他們一下子改弦更張棄舊迎新,結果必然是沒人理你。因此最爲可行的方式就是把那些跟目標領域裡相關聯的一攬子協同作業單位統統都拖下水,告訴他們只要能跟著我走(follow me),今後大家就能耕者有其田,不再食無魚出無車。最好再搞個幾次論壇,找來幾位專家爲此背書,或弄幾件成功的案例(case study)來演示一番,顯現出在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裡真能有光明的前途和足够的利潤。

BIM亦如是,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的建築業界一直廣泛的運用PC級的二維CAD軟體作爲共同的製圖工具,迄今已經將近30個寒暑。雖然把這些二維CAD軟體應用在建築設計中的時候,因爲其本身的人機界面親和性先天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點(關於這一點那些軟體公司多半不會承認的),使用的人雖然不甚滿意但還可以接受,建築業自動化的理想也就在小部份自動、大部份手工的狀態中沿用至今,多年下來大家也習以爲常,並且已經發展成建築業中相關各專業間共同遵循的一套游戲規則。

最近這幾年,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忽然冒出來一個叫做BIM的東西,有人說它是將零散的建築資訊經由"模型化"(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整合在一起,有人硬說它指的是一種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哪!推銷BIM的人說它是個好東西,是當前武林中傳聞的倚天劍屠龍刀,它的橫空出世將能解决目前建江湖中所存在的一切問題,化解所有的難題和矛盾。這個被說成震驚武林轟動萬教的神兵利器體現在新一代的CAD工具軟體上,賣軟體的公司說這是一種具備實現BIM能力的工具軟體,好東西當然得賣個好價錢,但是一定得讓掏出銀子買這種軟體的人感覺到物超所值,你說是吧?

暫且不論BIM是工具技術還是行爲觀念,根據數碼阿叔我這幾年來對BIM的粗淺認識,我也認爲用上BIM能有機會爲建築業界解决某些既有的"歷史遺留問題"。但是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東西,許多能給我們帶來效益的措施和做法都可能在一些環節中産生副作用,重要的是我們得事先瞭解隱藏在這裡面的一些不足之處,才能有效的防杜或者適時的進行彌補。實際上,比較完整的BIM概念和整合性操作方法,是在晚近的四五年間出現的。在此之前,這麽多年以來即使沒有這個所謂BIM可資運用,我們的建築業界照樣把都市搞得高樓林立,因此在本質上這個BIM並不存在非我不可的必然性,只是藉著BIM可以讓我們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那些被BIM業者所一再拿出來强調的什麽圖面不一致的失誤…等等現象,凡是真正在建築行業的第一綫工作過的人都很清楚,會發生這種狀况多半是設計者在出圖前沒有仔細核對圖面,所以設計者自己本身要擔負相當的失察責任,不能推說是人力所不能及的狀態。至於施工時無法掌握工期或者錯誤返工…等等問題,負責施工的營造廠在開工前製作施工計劃時,有責任根據自己的施作能力合理的制定相應的工期。同時施工者必須在施工前仔細讀圖,確實瞭解工程的每一處細節(俗話說把圖吃透),如果真的能貫徹這一點,圖說中有任何不一致、遺漏或錯誤的地方此時將無一遁形,應該向設計方要求厘清或者要求解釋。該怎麽做才能避免錯誤返工或者耽誤工期,這些都跟施工者的經營成本息息相關的,不宜概括承受或者一推了之,難道身爲一個負責任的專業施工廠商,會在沒有規劃施工細節的情况下就冒然去施作嗎?因此,對於發生錯誤返工這種情況,實際上雙方都有責任,相互推諉是不好的。

制度上並非沒有過濾的機制,如果該要把關的人能負責盡職,當然能避免掉很多不該發生的狀况。然而,人事!人事!只要有"人"摻和在裡面必然會有"事",任何團體裡總是有人夾在裡面打混的,否則也不會有機會讓人拿這些狀况來說事。許多個別事件的事後卸責之詞在今天被有意放大並且說成是一種普遍現象,拿這些用做推廣BIM的重要理由,我認爲這種心態不可取。

我不禁想問問,在運用了BIM之後,是否就能避免設計中的錯誤遺漏,是否就能保證上述這些問題不會再發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啦!)

一座建築物從開始規劃一直到最終拆除廢棄,在這整個建築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當中牽涉到很多不同參與方,他們之間有的搭台有的唱戲,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我的看法,真正能讓他們參與並且應用BIM的驅動力只有一個"錢"字,希望經由BIM能節省成本並且獲取最大的利益,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嗎?

未完,接續下一篇博文【BIM是誰的菜?】(2/4):《誰從BIM裡獲取了效益?》

你也BIM!我也BIM!大家都來BIM!

你也BIM!我也BIM!大家都來BIM!
作者: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歲次庚寅年臘月寫于臺北

當前,只要是跟建築行業有點關連的人,很少沒聽到過"BIM"的,BIM是個被熱烈談論的時髦話題,許多吃建築飯的人見面時的第一句話就是詢問對方:『你BIM了沒?』,好像沒跟BIM沾上點邊兒(即使只是嘴上說說),自己就沒能站在時代的風頭浪尖上。

BIM是什麽我們另文再談,我們先來看看這個BIM在應用過程中到底牽扯了哪些人在內呢?數一數還真不少,包括了搞投資開發的業主、搞設計的建築師與專業技師、搞營造施工的營造廠、搞技術服務的專業顧問、供應建築構件與設備的供應廠商以及提供相關軟硬體的電腦廠商等等一拖拉庫的單位或個體。為什麽他們對BIM如此關心,或者說為什麽他們應該關心BIM,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人士是靠著平地起高樓吃飯的,他們實際上關心的是商機、成本以及利潤,實施了BIM能給他們帶來這種好處。

況且,我們全能的政府也發話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工程界都要把BIM應用在工程上』,說不定從哪天開始就連向政府申請建築許可都得提出BIM的文檔和模型政府才受理。商機的召喚甚囂塵上,加上有政府這隻手在不住推動,即使現在大家(不包括那些"BIM專家"吧)可能還弄不太清楚這個BIM在他們這些領域裡具體的內容,可是既然已經有傳說將來可能要這麽做,那麽與其到時候被迫去做,不如現在自己主動先做,晚做不如早做,反正大家一起摸著石頭過河,總能搞出一點名堂來吧(從BIM裡能搞出一點錢來倒是比較實在的)。說起來上述這些單位和個體他們是BIM的製造群體,他們在實施過程中可能直接從應用BIM而獲利(也許不是金錢上的利益)。

除了將來會靠BIM生財的這一方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方我們不應該漏掉,那就是建築物落成以後的最終使用人以及建築物的物業管理維修者,雖然在前半段的建築行為過程中他們插不上手,扮演了被動接受的角色,但說實在的他們也是BIM的間接受益者。通過BIM應用在建築物上的行為,將來可能給他們帶來的是很長一段歲月的省錢、便利和使用效益,因而他們也該好好關心BIM這個話題。

那麽BIM是打哪兒來的?BIM終究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那隻猴子,說起來這BIM還是個洋玩意兒,從夷狄之邦傳進中土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人家連國家標準都建立起來了,咱們這兒吶?跟它有關連的單位好像還在睡覺。為了我們也能BIM一下,別不好意思,現在師夷之長也是應該的,也還來的及哪!

建築業是個古老的行當,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脫離了手工繪圖以後,這些年來始終是拿二維的CAD當成唯一的生產工具。然而隨著時代進步,人類在地球上蓋的房子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二維CAD逐漸窮於應付越來越複雜的建築行為,而二維CAD製圖原生的問題也越發凸顯出來。那些以銷售CAD軟體為營利目標的各軟體開發商,他們也急於給逐漸捉襟見肘的CAD找出一條新的生路,於是…於是在那幾家軟體開發商的推波助瀾之下,結合渴求新工具的工程界,合力張起一面說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旗,藉著巧妙的廣告包裝,向世人推銷BIM的種種「無缺點的優點」,說是工程與建築業界未來的方向和希望。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身為建築設計人也許得感謝這些軟體開發商辛苦勞動的成果,使得一種新世代的三維CAD工具體系給逐步架構起來,為一次真正的設計工具革命掃除了障礙,鋪平了道路。

當然,在私底下我還是覺得軟體開發商他們真正期待的,是盼望建築相關行業為了實現BIM,大家都能從口袋裡掏出大把白花花的銀子購買他們所銷售的那些跟BIM相關的工具軟體。在此同時,軟體開發商們真該感謝那些BIM專家與先知們,他們利用各種場合宣講BIM的未來以及種種好處,凸顯對BIM應用的先知先行,其中有的人甚至宣稱已經從事或研究BIM凡廿年,真可謂是資深哪!如果你說搞了八年或十年的BIM,數碼阿叔我會肅然起敬,說搞了十五年的二維參數模型,我也可能會相信,但是要說搞了十八年或廿年的BIM,這我就不敢相信了,何不說是跟那位教父級的先行者Eastman先生並駕齊驅的從1975年開始一路搞到現在呢。人為了彰顯自己難免會膨風,但也別弄得太超過了,總不能把自己當年使用AutoCAD的"年資"也加進BIM裡面算在一起吧?

並不是我在故意寒磣某些人,我也玩了將近27年的AutoCAD,1983年購入的第一部電腦還是16-bit的PC-AT 8086, 8MHz。相對於今天使用64-bit的四核八線程Core i7 965, 3.2GHz,效能上簡直是天差地別。27年前AutoCAD 2.17版跟現在的2011版相比之下,那時功能真的很初級。至於電腦硬體方面,我們看看下面的資料,讓事實來說話。

廿年前的1992年,當時個人電腦PC-AT的CPU是1989年上市的80386SX, 20MHz,主記憶體只有16 Mb,安裝的作業系統是受到640Kb限制的MS-DOS 4.01。我們熟知的PC級圖形作業系統微軟Windows 3.11則尚未上市(直到1993年12月31日才上市)。就連Autodesk那年發行的也是在DOS作業系統下運行的AutoCAD R12版。至於高效能的電腦輔助設計軟體那時並不是沒有,當時的確有少數國外的大公司能有財力買得起昂貴的工作站級電腦(UNIX作業系統),應用在汽車製造、航空太空以及電子工業的領域。除此之外,在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百姓只能負擔得起、也只能買得到效能相對很低階的個人電腦(PC),在那樣的軟硬體環境下,居然某些先知能高瞻遠矚的搞出BIM來,太有才了,真的!

因此趕時髦也好,追流行也罷,但就是因為到處都有人在給BIM煽風點火,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短短三四年之間,這個BIM竟被鼓搗得風起雲湧起來,吸引了更多人加進來摻和。因而時至今日,你也BIM!我也BIM!大家都來BIM!至於BIM這個橫空出世的工程建築界救星究竟是個什麽東西?我們下回分解,請看數碼阿叔我的另一篇博文《BIM是誰的菜》

創用CC授權條款

文章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原創作品,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