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ArchiCAD與Revit深度對比

【轉貼者言】今天,BIM被捧得如此紅火,許多專家一面倒的到處訴說著美好的願景,說BIM是工程界的大未來。連帶那些所謂"BIM建模軟體"也跟著紅火了起來,被說成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但是,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無缺點的東西,如果為了賣軟體而有意只宣傳其好的一面而隱藏其中一些不足的事實,讓使用者去承擔那些不足的風險,這不大好。這就跟某些單位只為了獲得那個綠色標章而去做綠建築一樣的道理,今天我們真該為了改善建築和工程環境而去應用BIM,不該只為了擁有一個名義而去用BIM。這篇文章是一位先後使用過兩個"BIM建模軟體"的第一線工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兩個軟體性能和不足的地方做出比較,寫得很深刻,也很客觀。因此特別轉載於此,原帖是簡體中文寫的,我將其轉換成正體中文,同時將兩岸不同的建築術語列在文末。

【本文轉帖自:"探索發現"論壇,作者celticblue,發表於 2010-3-29 20:55】
    原帖鏈接http://www.xincad.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9467&extra=&page=1

作者自序
江湖中歷來不缺乏傳奇。在建築軟件的這片江湖中,風雲變幻,豪傑輩出,有兩大世家始終屹立不倒——一個來自歐羅巴,名字低調:"圖形軟件"(Graphisoft),卻繼承了一身的藝術家氣質,手握長劍白衣勝雪;一個來自美利堅,人稱"自動桌子"(Autodesk),性格豪放不羈,七種武器樣樣精通。本文所說的,就是這兩大世家的代表人物:ArchiCAD與Revit之間的較量。

這個論題本是老生常談了,談到BIM繞不過的就是Revit與ArchiCAD。兩者的對比許多帖子都討論過,但往往大而化之,原則性的東西多,細節的東西少,因此我想再作一次比較,希望能深入一點,具體一點,力爭較為全面地反映兩者的真實面貌。但這種對比往往兩面都不討好,你懂的,因此本文也多用戲說的語氣,我姑妄說之,列位看官也就姑妄聽之吧,有不當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先介紹一下本人對這兩個軟件的熟悉程度。我用ArchiCAD有4年了,出過幾套施工圖,都已竣工,編過一系列向日葵圖庫,頗受好評,對ArchiCAD的認識偏重於施工圖;用Revit一年半,出過四個工程的土建及MEP模型,也用其API編了若干插件,對Revit的認識偏重於建模(包括結構及MEP建模)。應該說對ArchiCAD與Revit的認識都算深入了。

當然兩者的深度比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且個人看法難免有偏見,技術上也多有誤解之處,因此希望各位能指正與補充。


一、軟件的思想、架構對比
從軟件的歷史來說,無疑是ArchiCAD悠久得多,Revit是Autodesk在2002年才收購回來的,但Revit有一個強有力的東家,馬上推出"BIM"這個很炫的口號,一下把ArchiCAD沿用多年的 "虛擬建築"這個老老實實的口號給打敗了,於是ArchiCAD也只好宣稱自己是個BIM軟件,搞得在外人看來,倒像是Revit占了先機。

從軟件設計的角度來看,兩者也是差別巨大的。ArchiCAD從20多年前就致力於三維建築設計,在這方面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多年來也是沿用其架構做一些小更新、小完善、小整合。從我接觸的7.0到最新的14.0,感覺比較大的變動就是10.0版整合PlotMaker、12版支持多核計算提升速度、12版新增幕墻工具、13版團隊工作大幅改進。在界面上、使用習慣上一直差別不大,這也在一個側面反映了ArchiCAD軟件設計的一個"精英思路" ——我本來就挺好,沒必要大改。

Revit大概從6.0版走向成熟,短短幾年擴展得很厲害,2010版更是跟隨微軟的Ribbon界面,來了個徹底的改頭換面。當然,這應該是比較穩定的界面了。軟件的架構對其功能、效率影響極大。ArchiCAD架構應該說比較簡單,從其菜單、參數設置等方面可以看出來,從而對初學者來說,入門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Revit由於是後起,野心極大,什麼功能都想要,架構也搞得異常複雜。比如,視圖顯示中的"過濾器"與"顏色方案",這些功能每個都獨當一面,但放在一塊就常常叫人困惑。

我認為,作為參數化軟件,在架構上Revit與ArchiCAD最大的不同:

(1) 族的"類型"。這在ArchiCAD用戶中是很難理解的。"族"大家可以理解,相當於一個參數化對象。但“類型”是什麼東西呢?是族下面的一個分類,某些參數相同的歸入一個類型。而同一類型下面不同構件還有不同的參數。比如一道牆,200牆是一個類型,300牆是另一個類型,你要把200牆變為300牆,必須改變它的類型。而在ArchiCAD裡,直接在參數欄把200改成300就行了。又比如,你想寫一個字高為5的文字,在ArchiCAD直接把字高設為5即可,在Revit,你得先創建一個"字高5"的類型,再在其中寫字。萬一你又想改字高為6,還不能直接把"字高5"改掉(這樣將把整個文檔的字高5都變成字高6),還得新建一個"字高6"的類型……,這直接導致我在Revit裡一寫字就想新建一個類型,因為我老想隨心所欲地改字形字高,又害怕把別的字給改了。而在ArchiCAD裡,所有構件參數都是只對自己負責的,不用擔心影響別人,就相當於Revit所有參數都是"實例參數",沒有任何"類型參數"。
就是說,每安排一頭豬,Revit都得先找到合適的豬圈,如果沒有還得造一個;ArchiCAD則是一個大豬圈,是豬就往裡面放,隨叫隨到。用戶體驗如何,大家一看即明。對運算速度的影響也可以想像,我經常罵Revit"笨",主要在罵這個。

(2) 尺寸鎖定與驅動。Revit的構件相對位置都是可以鎖定的,這是它的一大優勢,比如你可以把走廊兩道牆的距離鎖住為1.2m,那麼它們就永遠不會變成1.1m。尺寸驅動與此類似,就是說選擇一道牆,它就顯示一個長度方向的臨時尺寸,比如2000,你可以直接改為2500,那牆就神奇地生長為2500長。這的確是挺爽的一件事情,Revit的族製作也極大地依賴於這一特性。比如建一個附著在樓板上的族(比如一個集水井),只要將它對齊樓板並鎖定,那集水井就不會跑到半空中。但這給軟件帶來的負擔也是相當大的,你想想看,每選擇一個東西,它就馬上要測量它自己以及跟周圍構件的定位關係,就好比你一看見美女,都要在心裡暗算其三圍尺寸,這CPU多累啊。ArchiCAD沒有這兩個功能,我內心也希望它以後不要加上,否則ArchiCAD的速度優勢將大幅下降。在ArchiCAD中,選擇構件以後,點擊夾點(在ArchiCAD裡稱為熱點)也可以直接修改尺寸,部分地達到尺寸驅動的功能,但並非每種構件類型都有這種熱點。

(3) 圖層。ArchiCAD的圖層概念基本上跟AutoCAD一樣,這使得AutoCAD用戶可以較快上手(當然圖層跟顏色不相關這一點還需要適應)。 但ArchiCAD還給圖層加多了一個稱之為"交集組號"的tag,用來控制構件的連接關係,這個想法很不錯,只是有點隱晦,初學者往往難以理解。再看Revit,非常讓人詫異地取消了圖層這一偉大的概念,其結果就是另外派生出了多重的概念來達到圖元分類的目的。比如開關圖層這一簡單的操作,Revit通過一個巨大無比的列表,將所有圖元進行分類開關,每一類裡面還有子類,每次要打開或關閉諸如樓板之類的都極其痛苦。再比如控制圖層的顏色,Revit相應地發明了"圖元可見性"、"對象樣式"、"過濾器" 、 "顏色方案"等極其複雜、等級既森嚴又晦澀的方式來進行控制。這也許是Revit初學者面對的第一道坎,等到搞清楚這一系列概念,你已經躋身Revit高手的行列了。此外,在導出dwg的時候,由於沒有圖層,於是導出的靈活性也大大減少,比如內牆、外牆無法區分,防火門、普通門無法區分等等,這在ArchiCAD中都不成問題。後面還會談到,Autodesk經常吹噓Revit跟AutoCAD系出同門,自然親密無間——那都是欺負人家沒用過ArchiCAD。

(4) 多窗口支持。Revit支持多窗口同時顯示,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同一個地方的平立剖面、3D視圖,這也是它的一個優勢。當然操作體驗仍有待提高,比如無法從某層平面快速轉入上一層平面或轉入立面;再比如,沒有Zoom to selected功能。並且——無疑,這又是一個吃資源的大戶。ArchiCAD的多窗口是個"偽多窗口",不能所有窗口即時更新。但它由於切換較快,某種程度上減少了這個需求。不要說我偏心,試試看一個局部的3D就知道,ArchiCAD輕輕巧巧一框,再按個快捷鍵即刻生成。它在平立剖、大樣等視圖之間切換也可以通過快捷鍵進行,非常方便。

(5) 即時運算。Revit幾乎任何操作都是即時運算的,上述多窗口支持是一個典型體現,再舉個例子,比如你要選擇一層平面所有的東西(當然前提是東西有足夠的多),鼠標一圈,你會發現隨著鼠標圈的範圍越來越大,它的反應就越來越慢。但你開個AutoCAD對比一下就知道問題所在了,AutoCAD無論你選多少東西,都是先框出範圍,再讀取選區物體(ArchiCAD亦如此,絕大多數2D、3D軟件都如此),Revit是一邊圈一邊讀取。再比如,你想在平面某處切一刀看看剖面,于是用剖面工具信手一拉,然後發現Revit就已經在生成剖面了,進度條在推進,等它回過神來,你迫不及待想轉入剖面看看——又是一個進度條;你想移動一下剖面的位置——又是一個進度條。這導致了一種遲滯感,項目小的時候沒啥感覺,項目一大就讓人感覺很不利索。

ArchiCAD就取巧得多,許多工具都可以不即時運算,先"暫存"下來,有必要再更新,比如立剖面、大樣工具、布圖工具,這使得它在運行大型工程的時候仍然可以舉重若輕,長袖善舞。兩者的思路差異導致兩者的使用體驗完全不同,對硬件的要求也有差異。我曾經在雙核2G內存筆記本上用ArchiCAD畫幾萬平方米的施工圖,但基本上,你若沒有四核主頻3GHz以上的CPU,8Gb以上的內存,24寸以上的顯示器,在Revit界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當然,這是Revit 2010版的情況,Autodesk並非沒有本領去優化代碼,也許他只是還沒來得及去做,當前正是擴展他的BIM帝國的時候。就如最新的 Revit  2011版,號稱大幅優化底層代碼,半年來使用的感覺是速度的確提升明顯,相應的硬件要求也沒那麼苛刻了。不說別的,軟件的啟動時間已經縮短為上一版的1/3,與ArchiCAD 14版基本持平了;3D視圖邊界調節也比2010版起碼快了不止一倍。

以上對比只是針對軟件的"單項設計"對比。但Revit是個大家族,倘若將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那麼ArchiCAD就多少顯得勢單力薄,它沒有結構專業,MEP也僅通過插件進行,功能那是相當有限,跟Revit MEP一對比讓人很惆悵。Revit是想建立一個王國,雄心勃勃;ArchiCAD則固守一郡,不肯低下高傲的頭。

二、建模方面的比較

前面說的,看起來是ArchiCAD占了上風,這自然有我自己的偏好因素,再者Revit在軟件架構上確實存在著龐大而複雜的特點。這裡不說缺點,因為它雖然複雜但是有力,帶來的功能上的提高( "功能"跟"效率"是兩回事)是不爭的事實。本節要說的是建模方面的功能對比,AC fans可要有心理準備了。

首當其衝的是體量建模。Revit提出的這個概念非常受歡迎,尤其對於異型曲面愛好者來說。它有幾方面的優勢:1)建模自由,可使用拉伸、旋轉、放樣、布林等多種手段進行建模,不規則曲面建模也沒有問題。  2)引入SketchUp的推拉方式,操作方便。  3)最重要的一點,建出來的體量,不管是直面曲面,都可以直接拾取變成牆體、幕牆或屋頂。  4)最重要的另一點,體量模型直接設樓層高度,直接得出平面。

ArchiCAD的牆體、幕牆與屋頂工具遠沒有這麼自由,雖然這幾版也在不斷改進,如12版的幕牆工具,但仍然落後於Revit。別不服氣,你試試拿ArchiCAD建一下斯圖加特美術館那一片曲面幕牆看看。

其次是構件的三維操作,最明顯是三維旋轉,Revit許多構件可以在立面中旋轉,比如樑柱、水管風管、獨立構件等,ArchiCAD沒有三維旋轉功能。Revit的牆體輪廓可在立面編輯, ArchiCAD只能拿屋頂工具來切。

中國的建築師衡量一個建築軟件功能是否夠勁,往往拋出一個問題:能做轉角凸窗嗎?面對這個問題,Revit一般神情淡定,網上到處都是轉角凸窗族,不喜歡你還可以自己做一個。ArchiCAD則多少有點囧,雖然有辦法把它建出來,比如分拆成兩個或幾個窗,我也試過用幕牆工具來做,但在列表統計的時候都有點小麻煩,無法看作"一個窗"。其根源在於ArchiCAD的一個窗洞口只能開在一堵牆裡,不能同時開在兩堵牆上。Revit的窗族則可以遇牆便開洞,因此沒有這個問題。

此外,Revit支持弧樑,支持傾斜的板,做坡道也相當的方便。ArchiCAD沒有弧樑、沒有斜板(要用屋頂工具做斜板)、做坡道也相當不方便(一般用網面工具做坡道,簡單的坡道有圖庫)。我一直覺得ArchiCAD的樓梯插件ArchiStair、StairBuilder做的還不錯,但後來發現,Revit做樓梯似乎更方便一些,但平面表達不及ArchiCAD靈活。

三、文檔方面的比較

本節的文檔籠統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2D工具,二是佈圖列印。渲染、漫遊方面我自己應用較少,暫不列入對比範圍,見諒。文檔方面總的來說ArchiCAD以多年的積累扳回一局。

(1) 線條。ArchiCAD的線條工具靈活性與便利性都無與倫比。首先是創造性地加入箭頭等線端形式;其次是線型靈活,自定義線型也很容易,可輕易做出"線圖案"的效果(如土壤填充),這在AutoCAD中是個難題。線條的編輯更是隨心所欲,一個小面板四兩撥千斤,比如pline加點,在AutoCAD中又是個極麻煩的操作,ArchiCAD則只需鼠標一點一拉即可。

Revit的線條工具可說中規中矩,無功無過。它的"拾取"功能有點相當於ArchiCAD的魔術棒,但邏輯性比後者強,後者是不分牆板柱線,只要是連續的線段都給你一下拾取,常常拾多了。

(2) 文字。ArchiCAD的文字工具相當完善,比AutoCAD強的地方是大段文字幾乎不影響速度(全是TrueType字體),而比 AutoCAD弱的地方是沒有段落退縮、編號等功能。Revit的文字工具很不給力——字高設置之麻煩前面已經提到,另一點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如果你遇到 一個傾斜的文字,你永遠無法知道它的角度,也無法匹配。強烈建議文字工具加上一個角度參數,再把字高、字體、字寬比例設成實例參數。

(3) 標簽。兩者的標簽功能類似,但ArchiCAD仍比Revit要靈活。Revit的標簽是無法旋轉的,你能想像嗎?原因還是文字工具沒有角度參數。它還無法在標簽處加入一些註釋性的文字,改族也不行,雖然可以加入對象的"註釋"參數,但有時同樣的物體需要不同的註釋,這就很麻煩。ArchiCAD的標簽很多有"自定義"一欄,即使沒有也可以修改gsm加入,比較方便。

(4) 尺寸標註。兩者都無法讓國內用戶滿意。相對而言,ArchiCAD好一些,至少會避讓 (儘管它只往固定的一側避讓,讓人很無奈),但Revit的尺寸標註居然不會自動避讓,敢問一句,國外的施工圖尺寸都是疊在一塊的嗎?

(5) 填充。ArchiCAD在填充方面的表現讓人詫異。一方面它編輯邊界極其方便,另一方面它修改密度極其麻煩,而且無法傳遞。我覺得這在編程技術上應該是毫無問題的,加X、Y兩個方向的比例參數就是了,無法理解程序的設計意圖。Revit可直接應用AutoCAD的填充圖案,這有一定的吸引力 (ArchiCAD也可以,周折些)。另一個顯著區別是ArchiCAD的填充有前景和背景,一開始可能很不習慣,但它其實很巧妙地解決了一些顯示上的問題,並且填充的樣式更為豐富。此外,ArchiCAD的實體填充可以設置各種透明度,這一點優於Revit。

(6) 各種本地化符號。諸如圖名圖號、剖切號、索引號等等,無疑都是ArchiCAD領先了。舉個簡單的例子,Revit硬是無法做出符合國標的剖切號 (文字在短線對出位置,方向跟隨剖切方向),它的剖切號文字永遠是固定角度的——原因又是文字工具沒有角度參數!在製作這些本地化符號方面,ArchiCAD的GDL語言有天然的優勢,唯一讓人不太滿意的可能就是軸網系統了,ArchiCAD的軸網系統貌似參考Revit的,但做得不夠好,比如無法統一拉伸。

(7) 佈圖。這方面ArchiCAD幾近完美,在其中佈圖可說是種享受,各種拖放、自動文本、自動鏈接、自動索引等等讓人非常舒坦,調節視圖邊界隨心所欲,用過之後再用回AutoCAD的圖紙空間你會感覺恍如隔世。Revit每張圖的邊界都只能是矩形,不支持批量拖放。

(8) 列印。Revit比ArchiCAD要好一些,主要是因為ArchiCAD沒有預覽。兩者對於沒有佈圖的臨時列印都不太方便,打印範圍無法記錄,比例、線寬較難控制。但對於佈好圖的列印出圖,尤其是批量出圖或列印成PDF文件,兩者都無可挑剔。而ArchiCAD也有一點優於Revit,就是支持列印plt文件,這在許多大型設計院的出圖流程中還是挺重要的。

四、操作方面的比較

操作方面,ArchiCAD有著典型的"小家碧玉"的特質,纖巧的風格貫穿始終,許多功能還帶一點"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婉約。它有一些很符合建築師的操作習慣與心理預期的工具,比如疊影描繪(原版有個妖嬈的名字叫Ghost),跟用硫酸紙畫草圖很類似,多少建築師愛不釋手。Revit有一個類似的功能叫"基線",但居然可以選中本應墊在底的圖元,只能說形像而神不像。此外,ArchiCAD像魔術棒、吸管等工具非常人性化。比如吸管,Revit也有"屬性匹配"工具,就是那一把"刷子",但刷子是一次性的,只能即時用,而吸管則是持續的,你可以先將屬性"吸"進來,過很久以後再"注射"進目標,而且不同類型的構件屬性不會覆蓋。此外,吸管還有"創建同類型物體"的功能,按一下Alt鍵點選一堵牆,馬上可以畫同類牆體; Revit則需要先選擇目標牆,點右鍵菜單或按快捷鍵,才開始畫新牆體。相差不過0.5秒,但那種一氣呵成的感覺才是關鍵。

ArchiCAD的彈出小面板也是一個很巧妙的工具,尤其是編輯線條、填充邊界、樓板邊界等等,都可以隨心所欲,即點即拉。而Revit凡是涉及到有邊界的東西。比如樓板、填充、區域等,編輯的時候(比如樓板掏個洞)都要煞有介事地進入編輯的界面,就像AutoCAD裡編輯圖塊一樣。

關於操作,不得不提一下兩個軟件選擇物體的方式,真是各有各的精彩。
先看ArchiCAD。關於框選與框交的切換,以前只能點一個圖標拉出來切換,連快捷鍵都設不了,異常鬱悶,在歷年用戶最不滿意功能評選中一直名列前矛,但從13版開始它決定放棄矜持,向AutoCAD看齊,加多一個"左框右交"的選項(我相信90%以上的用戶會從此無視原來的兩個選項),這讓人很欣慰。但最不可思議的是添加、減除選擇物體都是按Shift鍵。這導致了在一堆亂線中選出所需的物體是多麼的困難——按Shift鍵框選添加,多了,再按 Shift鍵框選減少,原來選對的居然又給減沒了,再來,原來減掉的又給加上了……杯具啊!我還沒有遇到過第二個這樣設計的軟件。哪怕是多按一個Alt鍵為減少也好……

Revit方面,首先選擇框只有矩形;其次無法保存選擇集。再次,Revit只選擇一個東西時會出現夾點,但選多個物體時只亮顯,無夾點,東西一多,Zoom一下有時候就找不到選擇的東西在哪了。Revit過濾器則是另一個極品。它只包含了最大範圍的分類,比如牆、門、窗,你想把所有的M1選出來?過濾器無能為力,先造一個門窗表吧。每當這時我就很懷念ArchiCAD,甚至AutoCAD。有網友說可用"選擇全部實例"功能,這裡解釋一下:如果M1、M2是同一個族類型,那麼該操作會選擇所有的M1+M2,要僅選擇M1,除門窗表外別無他法。"選擇全部實例"功能很危險,會選到你看不見的東西,慎用。Revit 2011版新增"選擇全部實例→在視圖中可見"功能,就保險很多了。

Revit在操作方面確實還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以下所說的,都是在編程方面易如反掌的功能,強烈建議以後的版本加以考慮:

(1) Revit可以單獨隱藏物體,但當你隱藏之後再要打開,就得在一個半透明的界面從所有物體當中選出你剛剛隱藏的東西,再Unhide。AutoCAD尚且有個LayerP的命令,它就不能加一個Unhide last甚至Unhide all的按鈕?(當然,ArchiCAD這些操作都一個快捷鍵搞定。)

(2) Revit居然沒有Zoom to selected的功能,對於一個多窗口3D軟件來說,匪夷所思。我編了個插件做這件事,整個插件除去框架只有一句代碼。

(3) Revit無法生成局部3D視圖,要局部,就得分別調節6個面,或借助剖面工具轉入3D。關鍵是6個面中有4個面是無法精確定位的,上下底面也只能精確定位到樓層高度(即使加上剖面的幫助,還是有兩個面無法精確定位)——"定位基本靠手"。我實在無法忍受,編了個插件,完全照搬 ArchiCAD的選擇框轉3D——順手的習慣就是難改啊!

說了那麼多Revit的不爽,該說說它的好處了。它的剖面功能相當強大,它可以在立面上任意旋轉傾斜,甚至旋轉90°變成"平面",這使得一些異型建築的定位、結構佈樑等非常容易。ArchiCAD的剖面無法傾斜,有時候遇到異型建築徒喚奈何,只好求助於C4D或別的3D軟件。
此外,關於Revit的速度,與其啟動緩慢相映成趣的是:關閉程序速度極快,即點即關,毫不泥帶水,贊一個!

五、擴展方面的比較

說起擴展,ArchiCAD自然當仁不讓,這是它引以為傲的一個特點(或許同時也是騎虎難下的一個特點),借用iPhone的廣告詞:通過插件,"你幾乎可以做任何事情"。我不知道ArchiCAD總共有多少插件,但上百個估計不成問題。粗略數起來,插件可以做:樓梯、門窗、地形、幕牆、放樣造型、3D旋轉、2D編輯、施工模擬、導入導出、重複檢查、草圖效果、牆體造型、階段記錄、能量分析、立面校正……有帖子專門列表介紹ArchiCAD插件,可以參考一下。許多擴展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非常精巧,比如Stairmaker製作樓梯、dwb製作門窗、Archiglazing製作幕牆,都幾乎達到一種藝術的高度,值得欽佩。但同時,插件帶來的副作用也是無法忽視的:安裝方式各不相同,對各種語言版本兼容性也成問題,有的自帶圖庫難以管理,有的導致運行速度變慢,有的導致文件傳遞很麻煩,如果其他電腦沒有裝同樣的插件,會彈出警告、丟失物體。最大的問題是版本,每一個插件都只對應特定的ArchiCAD版本,於是你的硬盤裡不得不收集"ArchiCAD 11插件"、"ArchiCAD12插件"、"ArchiCAD13插件"……在軟件每年升級一次的今天,每一套插件的收集都是一個糾結的過程。這也導致相當一部分ArchiCAD用戶採取了這樣一種原則:儘量不用插件。當我做到第三套施工圖時,最終悟徹了,沒有再用任何第三方插件。感覺一個清爽!

Revit又如何?Revit是非常自負的一個軟件,以上列出的ArchiCAD插件功能,Revit都企圖一網打盡,全部集成在軟件自帶功能裡(也許除了能量分析、施工模擬、立面校正這些比較專門或偏門的功能以外)。比如樓梯、異形門窗、幕牆、牆體造型、3D旋轉等等,Revit自帶的功能不輸於ArchiCAD插件的效果,不得不嘆服。當然它的兼容併包帶來的臃腫與緩慢,前面也多有敘述,不再贅言,只能說針無兩頭尖,有得必有失,讓人徒喚奈何。但Revit的自帶功能強並不等於插件功能弱,相反,Revit的二次開發門檻相當之低,幫助文檔相當之完善與友好,以至於越來越多的程序員投身於Revit開發當中,插件也日益豐富,假以時日,估計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前面提過,我也在持續編寫Revit插件,在某些方面大幅提升使用體驗,看能不能搞個Revit版的向日葵系列插件出來。

反觀ArchiCAD的二次開發,其API接口是收費的,不交錢的話只能做些試用版的插件玩一下——嚴重打擊積極性啊。即使是試用版,其幫助文檔也相當不好懂,我幾番嘗試終於放棄,只好用GDL做些構件圖庫,很不過癮。

六、協同工作的比較

關于協同我用得不多,兩年前用過一次ArchiCAD 10的Teamwork;去年用過Revit的工作集——找一個會用的都難,還要找一堆會用的來協同,吐血……,因此粗略地談談,或許有不對的地方。

ArchiCAD與Revit都有協同工作模式,而且有點類似——確定權限,劃分工作範圍,各自工作,將成果匯總至中心文件,同時在各成員處有一個 中心文件的實時鏡像,可查看同伴的工作進度。但ArchiCAD從13版開始進入Teamwork 2.0,引入服務器模式,其同步速度號稱得到極大提高,甚至可通過互聯網進行協同。我還沒有嘗試過,如果是真的,那對於時常回家加班的中國建築師來說真是很有吸引力。

但Revit用戶就沒那麼輕鬆了,到2011版本為止,基本上還只能留在單位加班,通過局域網進行協同工作。理論上Revit的工作集也是可以拷回家裡畫圖,再拷回單位同步更新,但這麼做有風險:假如你在家裡畫到深夜兩點,睡眼朦朧準備關機睡覺,這時你看見Revit大大的同步圖標,腦袋一熱鼠標一點,還看都沒看就按了確定,那麼杯具發生了:這個文件就此萬劫不復,再也無法跟單位的中心文件同步了。驚醒的你只有兩個辦法:回到單位,將昨晚的功夫重做 一遍;或者將昨晚修改過的東西仔細地拷貝過來覆蓋原文件。

Revit的協同模式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一個文件如果采用了工作集,那麼它的腦袋上永遠有一個"工作集"的烙印,永遠無法去除。雖然通常也沒什麼影響,但就是覺得不爽。期望下個版本Revit的團隊工作模式能有大幅提升——畢竟BIM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七、與其他軟件的兼容性比較

在兼容性方面,ArchiCAD與Revit各有擅場,表現在:
(1) 導入、導出DWG格式,尤其是導出DWG,ArchiCAD提供了非常細膩的選項,舉凡圖層、字體、線型、顏色等等,均可進行細微的設置,有網友甚至製作了一個轉換器,轉換以後可以在天正裡用"舊圖轉換"功能變成天正的圖。Revit雖然跟AutoCAD是同一個東家,但也不及ArchiCAD跟AutoCAD那麼親密。最大的缺陷是由於Revit沒有圖層概念,因此Revit只能通過構件類型來區分轉換後的圖層,少了一些靈活性。

(2) 導入SketchUp模型:ArchiCAD是通過插件轉換,使各種構件轉換為建築構件;Revit則是將SKP模型導入為一個體量模型,然後用牆、屋頂、幕牆等工具手動拾取導入模型,生成建築構件。我感覺Revit的方式更讓人踏實些,但ArchiCAD導入SKP模型我沒試過,僅供參考。

(3) ArchiCAD與Cinema 4D、Revit與3DMax,都是秤不離砣的好朋友,彼此都合作無間,不相上下,但C4D的普及程度是無法跟3DMax相比了。

(4) 在IFC方面,ArchiCAD一直致力於解決與其他BIM軟件的數據交換問題,它跟Etabs通過IFC格式互導在模型方面幾乎完美,此外它也有專門的IFC轉換器與Revit、AutoCAD MEP、Tekla Structure等軟件互導,態度很積極。那邊廂,Revit的IFC支持度也在不斷增強,Revit 2011版的IFC轉換效果比以前大有提高,自己導出去的IFC文件能完美地導回來了,但對ArchiCAD導出的IFC模型識別度仍不及ArchiCAD對Revit導出的IFC文件的識別度。此外,Revit跟一些知名結構軟件之間也已做了互導的接口插件(目前都是國外的結構軟件,嘆息)。根據我的粗淺認識,由於IFC格式的開放性,以及Revit API的開放性,只要對方也開放接口,這些轉換插件的編寫就不會太難,但由於前述的Revit"族類型"層次,Revit必須準備相應的本地化構件族才能順利導入。說到結構軟件,國內用戶翹首期盼多年的PKPM互導接口,ArchiCAD與Revit都還"在路上"。我想什麼時候這些軟件都能合縱連橫起來,對IFC格式的支持蔚然成風,那BIM就可以說已成大氣候了。

八、官方支持、推廣方面的比較

說到官方的支持、推廣力度,ArchiCAD跟Revit可以說並非同一個量級的比賽。Autodesk有足夠的財力與影響力去推廣宣傳它的產品, 並且在政府官方的層面得到足夠的支持,自然可以縱橫捭闔,笑傲江湖。縱觀近年來BIM界的各大盛事,"Revit全國用戶高手大會","Revit杯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中勘協創新杯BIM設計大賽",還有Autodesk每年一度的"AU大師匯",諸多的官方網絡課程等等,無不彰顯著Autodesk對Revit的強力扶持與殷切期望。事實上也確有成效,從2006年左右開始,Revit出現在建築師眼前的密集度逐年呈幾何級數上升,許多高校開設Revit課或鼓勵用Revit做設計,Revit設計的項目不斷增多,Revit的教材也不斷增多。可以預見未來的幾年,Autodesk 還將持續推進Revit的演義。

ArchiCAD方面,一向低調矜持的Graphisoft官方近年來也明顯感覺到了競爭的壓力,加快了研發的速度,新版本跟上了一年一版的頻率, 但在新版的功能增強與改進方面,不得不說仍未如人意。有些意見提了n年,提意見的前輩們都已潛水退隱,仍未見有回應。但就中文版而言,應該說中方團隊已經盡了極大的努力,包括這幾個版本的中文化、本地化、針對中文版的特有功能等,在市場推廣方面也不斷推出新的舉措,如網絡培訓、官方博客等,雖然受客觀條件所限,規模難以跟Autodesk相比,但仍能感覺到他們的誠意。

九、總結與感慨

這篇帖子最先寫于2010年4月前後,這次根據兩者最新的版本——ArchiCAD 14版、Revit
2011版作了修改,並參考了諸多網友高手們的意見,在修改的同時也感慨良多。多年前一位前輩的評語:"ArchiCAD小家碧玉,Microstation金戈鐵馬",批得極確。隨著Revit的橫空出世,BIM尚在弱冠之年,已成兵家必爭之地。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2D的建築設計已成明日黃花,3D的江湖又將迎來風雲變幻。兩大武林世家的新一代掌門人ArchiCAD 14與Revit 2011,仍在繼續他們的傳奇,一個精研劍術,擅用四兩撥千斤;一個內外兼修,出手霸氣潑辣。隨著鳥巢與水立方的輻射效應,Catia跟 Microstation兩大高手也強勢加入BIM的戰局,隱然成四大天王犄角之勢。大浪淘沙,問天下誰是英雄?

然而無敵者最寂寞,高手與高手之間往往惺惺相惜。當今和諧社會,也提倡以和為貴、包容性發展,本文的瑜亮互博,恰如高手過招,意不在分出勝負,只是切磋武藝、互相促進而已。言辭不當之處,還請多多包涵,一笑而過!


【轉貼者對簡繁用語註解】
插件:外掛程式
硫酸紙:描圖紙
項目:案件
兼容性:相容性
接口:介面
菜單:功能列
軸網系統:座標系統
多窗口:多視窗
內存:記憶體
快捷鍵:快速鍵
天正:大陸常用的基於AutoCAD的CAD軟體
幕牆:帷幕牆
代碼:程式碼
服務器:伺服器

5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看來你用Archicad多年,思維角度仍以Archicad來看Revit,使用Revit一年半我只能講你仍是初學者,從美國許多事務所從Apple電腦轉而走PC的Revit是何原因?
我個人覺的你的看法仍難客觀!

柏基 建築師 提到...

回覆"鬼谷子牙"先生:
首先,感謝您提出意見。不過,大哥!您可能搞錯對象了。我在文章前端導讀中寫得很清楚,這一篇是我"轉載"的文章,並不是我原創的內容,同時我也提供了原作者celticblue先生的原文鏈接地址。

對於轉載的文章內容,僅只代表原作者的觀點,並不代表數碼阿叔我的觀點,也不代表我認同原作者的觀點。即使我對原作者所叙述的某些內容持不同的看法,身爲轉載者也無權對文章內容做任何的增删或改變,必須全文轉載,這是自從有了網際網路以來網民們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如果您對文章所叙述的內容有任何意見或疑問,可以按照文中註明的原文鏈接地址直接向原作者傳達,我想原作者celticblue先生一定會樂於答覆您。

至於爲什麽轉載,理由是很單純的,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無缺的軟體,否則軟體廠商也不必每年都發布新的更新版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同的軟體之間必然存在功能的差異,只在於能否讓使用者感覺適用,並不存在孰優孰劣。軟體開發者必須從使用者獲得POV的訊息回饋,做爲改進和提升性能的依據。這是一篇少有的比較兩個同質性軟體的POV,我想這兩家軟體開發者如果對用戶有責任心,必然樂於見到這樣的訊息,故轉載之。

archigreat 提到...

我覺得本文作者很用心,也寫的很好。提供要選擇BIM核心軟体的初學者ㄧ重要參考,相信作者確實使用過這目前主要軟体。
我本身使用 ArchiCAD十多年(自2000年起至今)覺得該軟体在整体建築師實務上應用,非常順暢,作過各種大型案件(醫院,集合住宅,商業設施,教育設施....等等)。
對 Revit也有試用過,但個人覺得其限制較大(文章所提僅是操作等小問題,我覺得基本重要問題確未提,礙於網路上不方便表達),ㄧ直沒信心使用,尤其是在BIM環境下,協同性與在講究建築物生命週期的應用,個人覺得ArchiCAD在這兩方面有比較成熟的考量。提供大家參考。
學習門檻上Revit與ArchiCAD都不簡單學,最好有人指導,方可減少冤枉路。

Unknown 提到...

您好。刚接触ArchiCad,去过GraphiSoft公司北京代表处应聘。对这个还是不太了解,之前只有过AutoCad的经验,而且本身以前是做结构设计的。想问问您,ArchiCad作为一个建筑设计的工具在未来大陆的发展有希望吗?我这样子的转行搞这个的行销技术支持有前途吗?

Unknown 提到...

您好:
我姑且算是台灣的一個開發者 雖然沒有著墨於ArchiCad但對Revit非常熟悉 基本上我覺得現在2016年的今天 Revit跟您這篇文章寫的時候已經進步非常多 您說的缺點幾乎都有改善 其最讓人詬病的運算量龐大也因為近年來雲端作業興起得到解套 但是也因為如此 Revit越來越複雜 其擴充API的進入門檻反而變高了 反而不是個學習BIM軟體API開發的好進入點...這方面來說 ArchiCad似乎逆勢翻盤了 不曉得您同不同意這說法

創用CC授權條款

文章數碼阿叔/柏基建築師原創作品,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